原创:今天 笔者:宋杨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施受虐微课的第八讲,施虐受虐与控制被控制关系的区别。施虐和受虐跟控制有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控制和施受虐,其实就一线之隔。这所谓的一线之隔在于当控制还处于一个大家相对能够接受的纬度,那么就变成了平衡状态。一旦关系中维持平衡的部分不再平衡,那么就很容易演变成施受虐的关系。或者说一个更加倾向于原始的关系,也就偏离了控制。控制这种说法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倾向于去掉原始,趋向文明化。 什么叫做去掉原始趋向文明化程度呢?人他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他遵循了人类法则。主要是以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这两个维度为基准。如果说他不能去遵循这两部分界限,那么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失控的状态。道德层面约束我们作为一个人的良心,而法律层面约束我们作为一个人的行为。这两部分其实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如果说细致的去看哪一个人他如果有一些违法行为,那相应的他在道德层面也会有一些关联性的体现。 其实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讲起来,两个人的关系总是会存在一些掌控与被掌控,总是有那么一个人相对占主导权,做决定。掌控和被掌控之间,底下存有一些施虐和受虐的痕迹。只是这个施虐受虐的痕迹,并没有逾越道德或是法律层面的界限。比如在工作场合:领导对下属发号施令,要求下属要做某些事情,这是一个掌控和被掌控的关系。如果稍加演变,这个领导利用他的职权让下属去做一些以满足他私欲为目的事情,那么这就变成了施虐受虐关系。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到,规则限制了关系的发展,同时规则也明确了关系的性质和底线。滥用职权,也就意味着逾越了那个界限,这并不被规则允许。 当然,这里说的是明规则,潜规则的部分涉及的是意识层面达成一致的某种交换的完成。前面的微课我们也提到过,当关系间的掌控和被掌控带有明确的意识化,也就是清晰自己为了自己为什么这样做,那么这就不算是施虐和受虐的关系,而是一个交换关系。施虐受虐的关系是一个高位与地位的性质,而交换关系相对更加平等,它更加倾向于成人化。施受虐关系更多围绕着原始驱力进行,其中的动力相对孩童化。在关系间,施受虐、交换、掌控被掌控,往往交替进行。 明明只是同事关系,可是他会让你做一些非同事关系做的事情。比如说让你去到某个城市给他带什么特产之类的要求,好像理所当然的让你为他服务,其中包含了控制,同时也包含了施虐。而这部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非常常见,特别是逾越关系的界限。比如领导或者同事总是询问你的私事,催婚、介绍对象、相亲...等等。可能你跟那个同事关系越好,那么类似这样的情况也就会更加的频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文化并不是一刀切,很多时候都讲“关系”。所以在同事关系间,自然而然夹杂了一些个人化的情感连接。这提示了在我们所处的大环境,相对比较融合。在之前我们也提到,融合的关系中,包含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缠。而这部分纠缠一方面属于倾向未分化的原始型施受虐关系,另一部分又是进入了规则(工作关系)的掌控关系或从属关系。 那施虐和受虐跟控制和被控制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控制和被控制从意识化程度上来讲,它们其实相对来说意识化的程度要高过施受虐关系。在此涉及到的是,更具有意识化程度意味着更多是主动性的选择去控制某人达成某个目的。而更无意识化便意味着,他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自己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施虐去控制人的时候,会伴随强烈的快感。同时在被虐待的时候,会感受到相应的痛苦。往往痛苦和快感在同一个人身上会交替出现,施虐和受虐的角色也会在同一个人身上交替呈现。整合施虐受虐的角色带来的相应感觉,是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说这类反复在身上上演施虐受虐型行为的人,其人格内核相对破碎,在他早年经历中,那些具有杀伤力的事件较多,对其人格形成冲击引发了这些破碎感。所谓“整合”实际整合的是其理性和感性的两极化。施虐角色之所以成立,支撑其行为的,便是过度的情感隔离。受虐者之所以接受施虐,支撑其行为的便是过多的情绪化。(比如将对方施加在自己身上痛苦的事件,感受成对方很痛苦需要自己去承接) 施虐和受虐之下,伴随着对“全能感”的追逐和渴望。由于早年痛苦事件的冲击,让他足够找到的支撑便是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过度情感隔离,便如机器一般完美无瑕没有弱点。过度情绪化,便认为“爱”可以化解一切。只是在施受虐型状态中,这些关于理性的运用和对“爱”的神圣“崇拜”,都是基于对拒绝去意识到对方是个“活人”的恐惧而后利用自身想象加工的结果。“活人”是不可掌控且不可预测及确认的,可“物品”并不会背叛自身。这也提示出曾经在对“活人”的感知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偏差。 控制和被控制它是相对来说比施虐和受虐的关系要稍微有意识化一些。当我们被人家骂的时候,我们是会有很强烈的感觉,但是我们自己骂人的时候,就会觉得理所当然。这又提示了我们,我们自己想做某事时总是会给自己合理的理由,同样在无意识层面,那些看似出格或是明显有问题的行为背后亦包含了一个在主体(个人)看来足够成立的“合理理由”。当然,只跟主体(个人)的历史有关,且他根据自身的无意识逻辑对此形成了一个链条般的连续性推衍而产生,并且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保存下来。 控制和被控制,施虐和受虐,在我们做为一个人主观的角度上来说,首先它本来就是一个感受上的差异。不管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最终人都会以更加倾向于自己主观性的这么一个角度去理解世界。换句话说,人是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主观感觉,主观想法给排除开来。我们不管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其实其中都有自己的某部分在呈现。俗语来说,便是——态度。而所谓态度,正是无意识汇聚成的综合体现。构成我们主观想法、主观感觉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为那是一个无意识推动后形成的表象。 我们前面也讲了施受虐他更多是一个行动化的,一个非常带有强烈的恨意的攻击性的行为去表达自己,这部分是比较好识别的。不那么好识别的便是另外一种——隐形攻击。表现为非常强烈的讨好,实际他也不是要讨好你,而是以讨好的方式去进行贬低。他用讨好的方式把他的攻击性藏起来,而这个讨好的人,他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攻击性的。在他看来表达攻击是“不好”的,所以会压制这部分。而另外一种就是对谁都很有攻击性,看起来像是一个施虐者。那这部分其实又可以反过来说,他借用这种对谁都很愤怒,都是一个攻击的方式压抑的是他那部分很受伤的,很痛苦的,很脆弱的那部分东西。因为说那个东西对他来讲是很可怕、很痛苦、同时是非常沉重的。 如果说当你发现你跟谁说话,或者是自己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突然说出来的话,让自己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下提示的是自己某些比较相对来说更早年一些的,或者说更加原始的一些无意识感觉被激活了。施受虐关系在那个地方会呈现的比较明显,有些暴力倾向的人表达自己的方式是通过暴力去表达,一般习惯用暴力的人都有一个常态,那就是动不动就动手。我们擅长什么,这个擅长背后往往也隐藏着某些相应的个人的秘密。这个秘密推动了个人采用某些行为或是表现去呈现它,只是有的秘密是具有杀伤力的,故而采用的方式也是相应呈现为具有破坏性的。 比如说那成瘾的人,比如吸毒也好啊,或者是什么烟瘾啊,酒瘾...他可能一个星期他喝几次,那不喝,心情不爽。这种是不是听起来就好像很熟悉,在生活中挺多人都是这个样子。那在这里的话。如果要从施受虐的角度上来讲,他是把这个酒当成了一个对象,他可以从酒那个地方去寻求安慰。但同时呢酒是伤身体的,那从伤害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成自己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施虐。而这里明显也可以感觉和看到的是,此性质是失控型的。或者说一个人很穷,但是他却有收藏球鞋的爱好,哪怕每天三餐都困难,但是他还是会收藏名贵球鞋。那这里就会听起来说这个酒好像控制了这个人,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他自己也选择了酒。为什么一个人会长期选择跟物品互动并且在物品那里寻求慰藉呢? 在婴儿成长的最初是局部去认识乳房在先,而后慢慢他发展出整体感知道对方是个人,再后来他知道那个人叫“妈妈”。一个成年人长期对物品产生依赖,这意味着他停留在局部认识的部分。从发展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先从局部往整体认识发展,有两种情况会导致固定在局部互动上。一种是在发展过程中受阻,没办法去形成整体感的感知。另一种是他发展到了整体感知,但是在其过程中受到了创伤。那么便会引发整体感的破碎,以至于内在人格无法凝结,从而退回到对局部的感知上。因为破碎感和创伤带来的痛苦,让他在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想要抓取“救命稻草”。而最容易被掌控,也最容易带给人确定感排开焦虑的,就是那些固定不变的“物品”。这也是为什么,酒、鞋、或是其他为什么会对一个人有那么致命的吸引力,当然这里主要讲的是那类“奋不顾身”、狂热、执迷...也就是在不顾全自身安全和现实处境的情况下去损害自身,损害身体、精神、或是物质现实。 还有比如说:赌,赌得妻离子散。陷入此类情况的人,往往会觉得无法自拔。甚至说那些无法自控的感觉在“操控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呢?还是要回到无意识上来,通过这些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他在不断重复着某些早年的重要经历。从控制的层面说起来,他的无意识在控制他。从程度上来说,若是损害较多,便会上升到通过无意识的重复,他在对自己不断重复施虐。 简单来说我们在构建自己内在世界、内在结构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肯定是主观建构的,那些早年的重要他人,特别是原生家庭里面的人们跟我们曾经的互动、感觉、经验、体会、想法...会留在我们的无意识深处,而那些是我们的无意识基础。这些基础已经在那,当我们去跟外在世界互动时,比如你第一次看到某个人,你觉得你很喜欢,或者很讨厌!很喜欢和很讨厌明显对一个第一次见的人来说,显得有些不符合当下情境。所以那些越是强烈的感觉,提示的是带入了早年的某些感觉印记。那些感觉印记在此刻激活后,加入了当下的互动。这也意味着在当下他所看到的人,也并非当下的这个人。而是透过现在这个人的某个部分,想起了曾经的一些人。同时在当下,部分上演着曾经发生过的事件。 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在这种施虐和受虐的关系,就比较野蛮或者好像两个人会有很强烈的情绪的变化,波澜起伏。相对来说,比较原始一些的感觉和情感出现时会更激烈。就比如说很明显的:愤怒,它是一个很有鲜活色彩的,能够让你一下明显感觉到的这么一个状态。控制和被控制相对来说在感觉上就是隐隐的觉得自己不太舒服,但这不舒服没有那么明显和强烈。再说回来不管是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中,特别是这种让你觉得不舒服的关系之中,其实有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的无意识选择了他们成为你重要的人。很多时候是在无意识的推动下促成主观想法,再透过自己的主观的想法、感觉,在对方那个地方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想象。特别是很容易有很多情绪、很多感受的事件上尤为明显。大多数时候都是曾经的某些无意识的东西在当下被激活,这里就需要慢慢去辨识。施虐受虐相比控制和被控制来讲,施受虐他首先更激烈、更具体、更鲜明、同时也更浓厚。那控制被控制的话,他还是会有一个比较稳固的关系状态作为支撑。 学员问题:被虐的人(老好人)是怕亏欠别人或不用担责任吗? 答:被虐的好人是怕亏欠别人后不用承担责任吗?那首先有这部分,然而还有一部分呢就是老好人他总是在通过自己的好或者呈现自己的好去换取一些好处。这些好处比如说:首先人家会觉得你是个好人,夸奖和肯定;可老好人他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他自身的价值感是不够的,他对自己不够确定。而这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来讲,老好人这一类他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往往都是什么呢?他在家里面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说明什么呢?他不过是在社会中以他在家庭中的姿态出现了,来面对这个社会。那这就有个什么问题呢?一般来讲你在工作上是一个样子,你跟朋友相处是一个样子,你跟你的恋人相处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有的人他可能会觉得你有这么多样子,好像很假。其实不是,这是人格灵活的表现。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你以不一样的姿态去面对不同的人和事。 如果以相同的姿态去面对不同的人,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相对来说比较僵化。那同样也就是还意味着在家庭之中他更多呈现出一个被占据状态。并不是为自己,持续在为他人服务。换句话说,那也就是在为他人活着。做好人好事提示的是,他得按照其他人的评判标准去做自己,这是一件很累且费力不讨好的事。前面我们也说了,每个人的主观想象都是不同的,那么呈现出来的主观想要的也会不同。明明想要的看似是一个东西,可是当老好人给出的时候,对方总是不满意的。那换句话讲,也就是没有自己才会想要用这种做老好人去讨好他人的方式固定自己。可是他在家里面是一个老好人,这个位置他就只是在做一个对象,做一个客体,作为一个服务方。没有做一个主体,去进行交换。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互换去建立关系的,那么没法儿完成互换,自然关系也就很脆弱。而若是长期处于“服务他人方”,久而久之也会忘记怎么去使用自己的主权。 久了之后他内心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很委屈啊!好像自己做了很多,但是费力不讨好。最后很容易的,也落得个抑郁的处境。一般会抑郁的,多数啊都是老好人。所以这部分其实是需要激活自身的主体性的,也就是将自己的行为、言语、内心过程、关系模式、思维惯性等等进行意识化的澄清。有主体性又要和自私进行一个区别,也就是大众嘴巴里面说的那种自私。那往往大众嘴巴里面说谁谁谁自私的人,你看相对来讲他其实是比较有主体性。因为他在为自己争取!通过去指责他人自私,施加压力让对方放弃或让出自身的某些资源来为他所用。那往往这种要去说人家自私的这种人,你离他远一点,那种人才是真正的自私。因为不可能说那个人不考虑你,他就觉得人家是自私的。那说白了他就是希望人家考虑他,而放弃自己。那这种人本质上才是真的自私!任何为自己争取的行为,都不应当被旁人冠以自私之名。所以这里就需要有一些细致的甄别。 (本文图片引自网络) -=宋杨=- 动力性团体带领者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主修方向: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
施受虐第八讲:施虐受虐关系与控制被控制关系的区别。
2019-12-19 23:59:30
松果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