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榜样的另一面

2019-12-17 10:51:54 松果小编
树立榜样的心理是慈爱的父母让我们做听话的孩子的要求。(私生活中,很多人会成为他们最不想成为的那类人一和父母相似的人。)毕竞,树立榜样的思想背景来自教育,也就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在一本再版多次的管理建议书籍中有这样的话:“好的上司不会每次都对员工大吼大叫,而是用榜样来培养下属。” 这就是树立榜样的思想—“未成年的子女”应该接受“教育培养”。他们应该学着让自己的行为向别人为他们提出的价值看齐,应该合乎别人给他们制定的标准。同时,在亲子关系中,向模范学习的过程也会被“拉长”。同样的心理机制在人们广泛使用的不定代词“我们”一词中也很奏效,只是不太显眼。 它把描述性的“我们”变成了颈设性的“我们”。“我们能怎么样……”以前表示总结、表示观望的语言,现在成了“应该做什么”的规定,成了命令。所谓 键全的理智得到了福音书的认可,普遍的东西变成了模范的东西。藏在“我们能怎么样?”背后的是控诉者自己的利益,他用普遍有效的标准当作隐身衣把自己的利益包裹起来,将它们说成模范、是义务。凭什么这么说?很多人虽然成年了,但是从来都没有从模仿阶段走出来,没有真的成熟。既然有模范,他们当然也不必费力去找寻自己本来想要的东西。不用权衡利弊,不用为行动的内容、目的或信念进行辩解。只要建议他们去模仿就行了。“小施密特先生,如果你想在这家公司平步青云,就要像老施密特先生那样做!”“如果你真想结束单身,就先给自己买几套意大利时装!”“如果你想做企业顾问,那就不能亲自接电话,你需要一个秘书!““去参加这门研讨课,你能在那儿学到成功需要的所有知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