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2019-12-11 11:38:17
松果小编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有效沟通(非暴力沟通)包含四要素:
第一要素,客观地说出观察到的事实。
第二要素,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对方和自己地内心链接。
第三个要素,提出自己的需要。
第四个要素,说出具体的请求。
简言之,八字方针,事实,感受,需要,请求。(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需要、请求帮助)
一、第一步,客观表达对方行为,不评价。(描述事实)
事实和评价是常常被混淆,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因为评价必然带有观点,而事实是不带个人意见的观察。举个例子,“你最近回来的很晚”VS“这周你有4天都是11点才回来”,显然第一种说法里是带有说话人的观点的,什么是“最近”,怎样算“很晚”,听的人不一定和说话者的观点相同。为什么开始一段对话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观察事实、描述事实?因为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也是最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容。
区别事实和评价:你怎么这么笨(主观评价)X;你今天的菜没煮熟(客观事实)√
生活中我们经常喜欢这样说话,表面上没有什么难看的字眼,不过细细琢磨,其实伤人于无形。这些话类似于:
“你怎么老是这样”,“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你每次都不认真”,“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当我们说出这些话时,对方肯定会很生气,反击,“我没有,我哪里不认真?”
“老是”“每次”“永远”“经常”等类似这种词语的杀伤力与破坏力极强,有人称它为“不负责任的静态语言”,即一棍子把对方打死的语言。用静态的语言去叙述一个动态的人并不正确,对方会想,反正你这么认为,那我就真的这样了,他可能真的一辈子没出息了。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那达到的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马歇尔说:如果我们的语言言过其实,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看到的事实告诉他。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二、有效沟通(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区分想法和感受,表达感受。
如果你要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你应该直接说出你内在的感受。所以,先说事实,再说感受。
例如,情侣间经常能听见的一句话,女生想要让男生多关注她一点,却总喜欢说“我觉得你不爱我了”(看法);运用非暴力沟通前两步,应该先说事实,再说感受:“我看到你两天没有回复我的微信,这让我很失落。(感受)
能准确地表达感受是一种能力。关于这一点,对于性格内敛的大多数国人来说,真是一件需要勇气和多次练习的事。如果对方产生强烈的情绪时,不要用更强烈的情绪去压制他的情绪,要学会主动引导对方说出那个强烈的情绪具体是什么,经常性的引导培养形成习惯,以此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三、非暴力沟通第三步,“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我需要”,说出具体的需要。
传统文化并不十分鼓励个人表达需要,渐渐的,我们也不会表达需要了。
比如妻子在家忙了一天,洗衣做饭喂孩子,累得腰酸背疼,心中埋怨逐渐加深,脸上表情也不好。丈夫回来后,看到妻子不理不睬,或者唠叨不已,便心生厌弃,妻子更加愤怒。妻子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我累了一天,身体很累,我需要休息。而是用一种不太明确的行动或语言来表露自己的心声,对方当然不太理解。
所以,如果你不看重自己的需要,那么别人也可能不会看重你的全部,如果直接说出需要,就有可能获得对方积极的反应。
有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两者道理也差不多。
表达你的需要,让对方明白你的需要。好的表达,最好的标准是尽我们所能地接近真相:观察的真相,感受的真相,需要的真相。
我们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愤怒,崩溃,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问题的本质便是我们有一种需要,希望对方按照我们的设想变好。但在生气时,我们往往条件反射地批评对方的错,而不告诉对方,我的需要是什么?
当我们为一件事情感到生气愤怒的时候,记得慢下来,别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对他人的评价上,而应该把关注点投射到自己身上,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生气,我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需要告诉对方呢?
因为,凡是有沟通,就是有需要,需要被满足,危机便化解。
四、非暴力沟通的第四步,“你可不可以”,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
提出请求虽然简单,但为了达到理想效果,需要三个条件。
提出请求虽然简单,但为了达到理想效果,需要三个条件。
首先,请求必须具体,而非抽象的语言。
好的请求,必须具体!具体!再具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具体到可以做的某一件事。
我们讲得越清楚越具体,越能够得到对方的回应。你可以和孩子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放到玩具箱子里,把书本放到书架上。而比“你把房间收拾好”的请求具体多了。再如“你能不能对我好一点”和“你能不能抱抱我”两者对你来说哪一个更容易做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一个好的请求,不要告诉他,不要做什么,而要告诉他,需要做什么,而且还必须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行动方案。
例如:“你能不能不要把家里搞乱了?”(X)
“你可以帮忙把桌上的书放回书架,把要洗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吗?”(√)
最后,好的请求,不是“要求”和“命令”。
不要把请求变成“要求”和“命令”。多使用五个字:你可不可以。
如,“赶紧去把垃圾给我倒了。”(X)
“你可不可以帮我倒一下垃圾。”(√)
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被逼着去做事,而喜欢自愿去做事,更加喜欢协作去做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