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死亡
2019-12-05 21:55:46
松果小编
想着终于要写关于死亡的议题,我却有着抑制不住莫名的兴奋。这个动力连我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我给予它一个合理化的解释是:针对这个问题有太多的话要说了,我的内在清晰的显现,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个起点。
也许,有人会哑然,我并不觉得奇怪,因为我相信,由衷的相信你能很好的照顾你的心智,我想要更专注于我今天所要表达的部分。
记得前几天给学生做的讲座中,我插入一个"意志力和注意力的运用"的练习。在觉知层面,我希望他们能有机会体会到"爱"的意义,跟我今天想要说的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死的反面是生。为何而生?成为很多人今生所追寻和探索的最大议题。
刚刚我讲到爱是生的动力,不是吗?试问哪个生命,能跟我说,不是,我的生活完全跟爱无关呢?
我们从嘎嘎落地开始,没有爱的哺育,何来生的存在?如果你能从深里一直去追寻探索,这个动力最终一定会归于爱本身。只是,在人世间生而为人,一定会遇到种种境遇,为了让你去经历,去体验,从而明白其终极意义。
我想起博图Peter所建的历史人文学科微信群,从最初2000多人筛选到现在73人的经历。对于那个群的存在以及其相关离开的人来说,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前行的过程中,我们生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离开了,对这个群和相对这个群涵盖的人的意义来说是"死亡"了,但也许是他/她生命另一个群或人的全新生命开启的过程。所以说,死亡,只是一个介质的消亡,却转化为另一个介质的重新存在。你当然很好理解这个过程,不会把群的解散理解为死亡。套用回来,生命是不是也是一个同样的道理?
我现在来讲讲我所理解的生命的几个面向,第一是我们物化的身体,我们的肉体、骨骼、血液和神经系统,它们所组成的我们的全部以"人"这个单位而存在,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的身体、骨骼血液、和神经系统会不断的经历死亡和转化的过程,这个是生理医学早已经证实的科学。我们的血液、神经等单独的组织绝不会伴随我们出生至死亡,它们在我们的身体内部早已经不知经历了几世?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显化的人,是一个统称,当我们不了解它内在的各个层面,我们其实说不清死亡这个概念。
好,接下来我试着简单来说。第二个层面是我们的心智,我前段时间看《人的普遍意识》这本书,看到心智在P108的插图,权当提出来探讨。我本想问问斯坦纳老爷爷的,但是其人早已千古,我今细细体会,我们的动机(心智的形成)包括感觉心,理知心和意识心。这个层面我们已经脱离了物质身体,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所阐述的"气"的层面,这个层面的死亡和转化,生的愿望是分分钟、秒秒钟要变的节奏,所以,现今很流行的"活在当下"更多的是意识层面所支撑下的一种人生选择,一旦物化,就是意识心智的"死亡"了。就像薛定谔的那只猫,又是死的又是活的。还像量子物理中的分子的纠缠态,一旦你意识到了,与它相对应的另一个分子也就固定显现了。
然后我想说说第三个层面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物质身体上升为意识心智跟我们所处的外界宇宙相呼应的这块在人智学中被称为"星芒体",对于灵魂其实没有所谓的死亡。灵魂是什么,它到底是什么样式的呢?它是真的存在的吗?这个世界上有人相信,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并不相信灵魂,我们更愿意用我们的认知去理解,去揣摩灵魂的实相。它象我们常常看的电影中的那道"白光"吗?它能成人形嘛?它不说话就能知道您心中所思所想吗?人和魂能交流嘛?
我确认我无法用语言去描绘这种体验。就像一位古人没吃过苹果,你告诉他,苹果是又酸又甜的有时候还带点涩味的他无法体会一样。
这时我会觉得我们的语言是如此贫乏,真是无法形容出其万一。就像你处在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中,你完全被包容和融入后,你内心体会到的静定、平安和喜悦。
写到这,突然想说说审美,很多人活到极致时,所表现的都是一种融入的宁静的美,这时我好像也无法用语言去描绘,那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很多很多的时候,我能体会到这种极致的美。或许是在水滴的倒影中,或者是在一只猫的瞳仁里,或者是在生与死的肃穆祭奠中凝视的时刻,或者是在相拥中你传递给她,她传递给你的温度中。这种美甚至可以出现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中,甚至在死亡中,甚至在战争中,那个宁静的片刻,你体会到的确是极美,无法言传,亦无法表述。就是美。我想或许是因为深爱吧!
回过头来讲讲我对死亡的经历吧!
大概在5-6岁时,同学的弟弟因为脑膜炎离开人世,睡在离我家一公里之遥的太平间,年少的我出于好奇,白天伙同几个小伙伴去探太平间,中途被吓了回来。晚上在操场嬉戏,面对太平间方向,远远的出来光亮被我们谓为"磷火"。有人说,你一伸食指磷火就会借助而来你身,我们吓得一哄而散,此为我第一次对死亡的知觉。
第二次因为奶奶的离世我第二次接触死亡,那是在我9岁的时候,我跟着爸爸去老家奔丧,听七大姑八大姨说着要清理床铺褥子,听某某家招魂,床下刻着符,几年家中闹鬼的闲言,我后来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跳大神和萨满了。
所有儿时的记忆就跟灵性灵魂相关,其实也就预示我要走的道路了。
真正一次跟死亡面对面是在我40不惑之年,生活的变迁,生命的重压让我觉得我的人生毫无意义,精神的贫瘠已经将我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我日日苦苦思索的是:我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不就此死去?我是谁?我要做什么工作?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和睦不痛苦?我如何和先生亲近不失望失落?也许是我真的不能以我这身躯继续存活。我没有确切查过那时的我是否身陷抑郁,但确实让我日日体会生不如死。在某一日,当我惶惶不可终日时,命运之神眷顾了我,它清清晰晰的让我看到我生命中缺失的那一半我自己。因爱而生,因爱而来,因爱而存在。
所以,是死亡超度了我。此时此刻,我仍然能体会到内在的富足、平和的喜悦、寂静处的淡然存在。。。
所以,死亡于我,是生的另一面。是爱的存在,以及我如何让爱活出在我的生命中的美丽见证。
体会了死亡,并不能代表我从此就能好好活,从死向生,是为人的一个艰难历程,我试着讲讲如何活好此生。。。
弗洛伊德说,人有俩大动力,一是生本能,另一个是死本能,俩者相互转化而交织在人的生命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生命的实相你能不能全部接纳?是你活好此生的修行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了解自然律,了解宇宙定律映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从某种层面来说,身外无物。智慧得来是因与你的心相呼应了,从而得来的神之助也。除恩典眷顾,你在世间有没有顺应规律,有没有定静于你使命所在,有没有与你不断精进自身专业领域有关联,千百次的重复练习,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会导致你最终达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新的契机。
了解社会规律是我们的身之属性,这里面遗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生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民族文化历史的国度,我们的身此生隶属这片土地,我们的灵选择了这个国度,这个民族,这对父母,我们要实实在在的了解这里,归属于这片土地,归属于这个国家,归属于这个姓氏的祖祖辈辈的遗传,我们还要了解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我们还要了解我们现阶段的价值取向,我们还要了解我身边的同伴、长辈。。。然后我们匹配我们的身,了解我们的心,跟随我们的灵。我们才可称其为清明之人,能坦荡安然的活在这个人间。
记得我在教会的牧师说过这么一句,原话忘了,大意是这样的:要想在现今这个末后的时代好好活着,去爱人吧!但是如何爱,什么时间去爱,这其实是个艺术。。。
最后想起一篇颂词:载录于此
颂词
-雅智译
在心中编织情感
在脑海点亮思考
在手足间运用意志
四射的光芒交织
交织着力量
和汹涌澎湃的光
那就是人
还想推荐部片子!有关有尊严的死亡和爱的慢、静、深的推进到极致的体验和感受的。。(导演功力很赞)影片名称:《入殓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