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整合与边界

2019-12-04 19:04:30 松果小编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就是人格与边界。也就是早年咽下去的东西后来消化了吗?未能消化的部分你是怎样承受的? 我们都喜欢说人际交往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一个人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方法或者难以驾驭其无意识层面的“情结”所致,却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实--被人际关系困扰的人不仅知道自身问题所在,而且知道怎样做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并且知道如何解决自身问题。因此,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帮助来访者消化早年咽下去的、至今没有消化的情感才是正确的方向。这就是“人格整合”与“建立边界”。 我们会把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别人的身上,别人也把他内心的东西投射到我们的身上,而且双方都在意别人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东西更胜于在意自己和别人的内心,我们原生态的人际互动就是这样。这是无意识的过程,如果认为无意识就是意识不到,认知停留于这个层次,我们就会被误导。心理分析的逻辑:意识不到=不想意识到=不敢意识到。愤怒的底下是痛苦,痛苦的底下是渴望。这一切都与爱有关,离爱最近的是恨。所以,胶着于肤浅的互动而难以透入内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感知到当事人内心的伤痛与敏感,就能理解这种自我保护的顽强,就能理解偏执本质上是仇恨,过度奉献本质上是恐惧。 面对有人际关系困扰的人,探索其内心抗拒信任和亲密、努力破坏人际关系的隐秘力量远比探讨良好人际交往的方法更有实际的意义。如果无意识里破坏人际关系的冲动远甚于意识当中维系人际关系的冲动,那些道理就很难持续地发挥作用。 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拒绝改变的想法合理化,抗拒改变本质上是害怕分离。一个长期被过分压制的人,不是通过反抗或逃离,最终的抉择可能是去讨好压制的人以缓解自己的焦虑。因为即使这种关系令他痛苦,而失去这种关系就会只剩下恐惧。而恐惧给人造成的心理痛苦远大于死亡。 一个人只爱不恨,会阻碍自我整合而有害于身心健康。法国哲学家阿尔伯特.加缪曾言:“没有轻蔑克服不了的命运。” “所谓灵魂的高贵,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心存敬畏。”爱出自高尚,但恨并不代表不好,一个人对自己的命运心有不甘,这也是一种崇高。坦荡地恨一人并不妨碍其坦荡地爱世界,这样的人格何其俊美。 依恋就是“爱”,包容就是“合一”。这两种需要都是本能。前者得不到满足会导致“神经症性焦虑”,后者得不到满足会导致“道德焦虑”。疏远他人、敌对他人、取悦他人,都是我们无意识地最常用于缓解焦虑的方式。这就是边界的意义,与自己的内心保持适宜的距离,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而且因为这个距离能让我们看清内在经验的结构而有助于我们重新整合自己的人格。 人际关系是一面镜子,可以借此静观我们的交往行为,并可由此触摸到我们的内心。对于人际关系,你懂得越多,跟别人的纠缠就会越少。不再以讨好、敌对或疏远作为心灵的铠甲,与人互动兴许真能成为愉快的事情。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