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生命不可回避的痛

2019-12-04 09:11:37 松果小编
题记:成长,是自我的突围。 正果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已经多年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一种现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时候,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在我上课的时候,有些学员是十分专注和投入的,这令我颇感欣慰。有时,随着课程的推进,当我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地解读经典的时候,这部分学员的心也明显地“动”了起来。这一点,无论在眼神,还是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都表现得十分明显。我非常清楚,这将是他们心理成长的开始,如果把握好机会,他们将会有力量走出僵化的自我,改掉已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陋习,并开始富有建设性的行动,建立崭新的自我。可是,当我满怀希望地期待下节课会有更加显著的成果时,令我大跌眼镜的事发生了:几个平时特别“上进”的同学多数缺席,有的甚至永久性的缺席!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现在我知道,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求助者花费不菲的钱财聘请心理咨询师为自己做心理辅导,而当咨询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有些求助者却采取各种形式阻挠和对抗咨询师的工作。他们前后矛盾的行为折射出了内心强烈的冲突,而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心理学家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他们发现,求助者对心理帮助产生阻挠和对抗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自于成长的痛苦。这里面有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带来的痛苦。一个烟龄三十年的人要戒掉烟瘾,一个嗜酒如命的人要放下酒杯,一个深陷网络游戏的少年要远离屏幕。。。。。。所有的一切改变,都会给求助者带来刮骨疗毒般的苦痛,下意识的躲避是再正常不过的心里现象。正如幼童虽然明知医生会帮助其解除病痛,却又拼命地逃避治疗一样。再就是建立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带来的痛苦。比如一个习惯懒床的人要开启晨练模式,一个游手好闲的人要开始严格刻板的生活,一个人不得不与自己十分讨厌的人开始频繁地接触甚至合作,等等,也都可能成为你拒绝改变和成长的理由。拒绝成长,就像蛋壳里的雏鸡,因害怕改变而胎死腹中;而接受成长,则是突破自我思维的壁垒,接受生活所有的不确定性,是对自我最好的关怀。 其次,阻挠和反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而这种失调的行为恰好填补了求助者某项心理需求的空白。这段话太过专业,让我来举例说明。湖南湘西,有一种古老的法术叫定鸡术。一只普通的大公鸡,巫师一串简单的动作,几句神秘的咒语,公鸡就老老实实的呆在一个地方甚至刀锋之上,哪怕人们在它身边放鞭炮,它仍然一动不动。何以如此神奇?难道真的是古老的咒语的神秘力量?非也!经过记者的实验,即使不是巫师,没有巫术,也不用咒语,普通的记者,也可以让一只大公鸡呆立于刀锋之上。专家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人利用了鸡内耳主导平衡的半规管状态改变的原理,达到了定鸡的效果。而对于鸡来说,则是因为害怕打破现有的平衡,而宁愿处在艰难和危险之中。周围的刺激越多,鸡就越紧张,也就越害怕改变。鸡的这种行为在人的眼里是不可理喻的,是不协调的,也就是所谓的功能性的行为失调。这种失调的行为还被有的人用来掩饰内心更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在他们的心理,会有一个声音说:“不,我绝不能让别人知道!”“不可能!这个问题不可能解决,不要白白承受痛苦。”“我不要改变。”“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这样的人,害怕接受自己内心的黑暗,所以,找到了暂时的平衡,就拒绝改变和成长,而对自己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采用“合理化”的想法。这种行为,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把自己关进了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同时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在来学习的人当中,还有一种人,他们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改变自己的动机,而是想在课堂上找到一些与自己想法相符的论据,为自己的行为做注脚。更有甚者,有的人只是想通过学习,能更准确地找到别人的缺点和毛病,用来指责和批判别人,这就更加严重的背离了学习的根本意义。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修为和完善自我,绝不是为了给别人做样子,更不是用来指责别人的。 学习为了成长,而成长就要有突破,突破则必然带来痛苦,这是生命成长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是生命的终极意义。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心灵成长对于人的重要意义。鸡蛋,被人从外面打破,就变成了食物,自己从内部突破,就长成了生命,这是日常生活的启示。 亲爱的朋友,正果的文章,注重回归心灵,关注自我成长。如果您在阅读之时,对某处心有触动,则请一定要珍视这种感觉,于此时反身自省,就一定能觉察内心的缺失。而勇敢和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陷,就是你获得成长的开始,虽会有些痛,但这是生命成长不可回避的。我们不要做胎死腹中的鸡雏,也不做被施了法术的公鸡,我们要的是自由的成长。 成长,你准备好了吗?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