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婚姻更幸福

2019-11-26 13:07:38 松果小编
据官方统计,2016年全国共登记结婚1142.8万对,离婚415.8万对,结婚与离婚人数的比率是2.2:1.我没有找到改革开放前相关的数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结婚人数与离婚人数的比例达到2.2:1,这在3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这个数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国人的婚姻幸福程度。而在没有离婚的家庭里,还有多少是碍于父母、孩子以及其他诸多因素而勉强维系甚至名存实亡的呢?这个数字是不好界定也无法猜测的。 我与朋友们曾经讨论过父母包办和个人自主两种婚姻哪种会更幸福。毋庸置疑,我国当代的婚姻家庭绝大多数都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这一现象在其他国度却有所不同。印度是一个文化背景十分复杂的国家,即使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仍然是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同时存在。印度科学家古普塔1982年做了一项研究。经过调查,他发现自由恋爱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不断地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父母之命结合的夫妻,开始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地超过了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们。 那么,为什么包办婚姻这种极度落后的封建的违背人性的婚姻方式反倒有利于幸福指数的提升呢?分析认为,包办婚姻一般都遵循门当户对的原则,夫妻双方成长的环境相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相同,婚后更容易建立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并且,由于结婚来自于家长之命,双方的思想中都更接受婚姻的命定性,所以在磨合的过程中,更容易相互包容。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由于政府的大力倡导,我国国民的主要婚姻方式也是自由恋爱,何以家庭十分稳固,很少有离婚的家庭呢?如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印度科学家的研究角度走开,换一个视角来观察了。 我们不妨从婚姻的根本意义和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上来分析。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婚姻的根本意义有三点:一是祭祀祖先;二是赡养父母;三是传宗接代。在婚姻生活中,更加强调双方的不同分工,要求各尽本位,讲的是一个“义”字;现代的婚姻理念则立足于爱情、经济、繁衍等基本功能,更加强调的是夫妻双方的情爱、理解和相互依附关系,讲的是一个“情”字。无论传统还是现代,情和义都是贯穿婚姻家庭的主线。 再来看看当今世人的择偶心态吧: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外在条件堂而皇之的成为了人们择偶的方向性追求。无论是家长还是待婚者,都把车子、房子、票子、位子等物质条件作为衡量对方是否具格的首要标准。这样的择偶方式,是符合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婚姻理念呢?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由此观之,当代人婚姻之不幸,不是在其择偶之初就已注定了吗?婚姻的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包办或是自主,而在于双方对婚姻意义的理解和对择偶标准的态度上。 诚然,恋爱婚姻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也需要两情相悦的颜值担当为根本。然而,过分地强调财产和容貌则一定会使婚姻因为缺少相互的理解和担当而成为风雨飘摇的孤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成为什么。人生的角色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人需要通过扮演好自己的不同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来就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家庭角色是人生所有角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通过承担义务的方式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物质财富永远只能成为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追求物质财富,而不去承担角色义务,要想获得幸福,只能是缘木求鱼。“义乃利之和。”放弃人生义务的可悲,是两情相慕却又对面不识的错过,是本自具足却因不自知身份而沦为乞丐的遗憾,是本有凤冠蝶衣光鲜亮丽的戏装却从未登台的谢幕后的悔恨与怅惘。不想尽家庭之义,惟愿享婚姻之福,这样的一厢情愿,岂不荒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现代的各位家长们,当我们为子女的婚姻把关时,还是多关注对方的人品、能力和性格等本质性的条件吧。当然,更主要的是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这才是获得婚姻幸福之道。 不过,要影响孩子,你必须对婚姻和家庭以及人生的意义有正确的理解,对这些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