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女人为什么会被骗

2019-11-21 10:10:33 松果小编
看新闻,重庆一男子以装病的方式,在两年期间与13位女性保持情感关系,偏财20余万元。该新闻后面有相关链接,报道了一些其他受骗女性的相似经历。 这样的事情在全国,全世界究竟有多少?没人统计。不过,想来应该不会是少数。为什么那些女性会这样容易上当?是骗子的骗术很高明,达到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程度吗?我想,肯定不是的。只要是骗局,就总会有漏洞,这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为什么那些被骗女性都看不见其中的漏洞,而身陷骗局不自知? 在这里,我们无法针对一个个的骗局去做细致分析,只拿今日的新闻作为例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做个浅析。 从重庆发生的这起诈骗案来看,骗子是以自己得了肺癌为由行骗。先是在网络上结识那些被骗女性,以花言巧语获取被骗者好感,声称自己是孤儿,以前是租赁公司老板,后生意失败被迫打工生存为由。获取对方好感后,就开始与被骗者在现实中接触,并很快发生性关系。随后告知对方自己得了癌症,需要钱治疗,频频从被骗者处套取金钱。得手后,就销声匿迹,不再相见。 在所有被骗女性中,大多数是互不相识的。也有和该骗子同一处打工的女性,而且是在同一家店里的两位女性,互相认识。让人不由感叹,这两位女性是有多麻木,竟然毫无察觉。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最初就陷入了对谎言的轻信中。网络上对方说的一切,竟都信以为真。孤儿、租赁公司曾经的老板、癌症等等理由,其实并不难被证实其真实性。但被骗者似乎都没有想过要去证实这些信息的真伪,就草率地选择了相信,并和骗子发生了性关系,将自己的一生幸福托付给了对方。 对方的谎言使被骗者认为,骗子除了自己已经再无所依靠(孤儿的身份)。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板,却能够放下身价,来底层打工赚钱,准备东山再起。偏偏命运弄人,在这个时候他又身患绝症。一方面,被骗者哀叹骗子的不幸人生,从而生出拯救的愿望;一方面感动于对方自强不息的奋争精神,产生了崇拜心理。在这样两种心理——悲悯与崇拜的影响下,人很容易迷失在感性的漩涡里,从而将理性抛到了爪哇国中。 显然,这些女性都是偏感性的人,她们应该很容易被影视剧,小说情节里那些凄美的爱情所感动。甚至,她们可能常常幻想,自己就是那些故事中拥有了拯救能力,心存至死不渝之爱的女主人公。当她们把这样的幻想移植到现实中,投射在骗子的身上,这样的幻想就得到了实现的机会。她们渴望三毛和荷西式的爱情,那样的爱情让她们自我沉醉。 难道“恋爱中的女人智商真的等于零吗? 我想,不能这么简单的做出判断。上面说到的,仅仅只是表面的现象。而背后隐藏着的,是被骗者心里深处无法察觉的需求。但因新闻提供的线索有限,我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分析。在此,我们只能做一些假设,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心理产生的过程。 在这些被骗女性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拯救和付出心理。是什么使她们产生了这样的心理?这样的心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需求? 首先,假设在被骗者的原始家庭中,她们的父亲或许是一个有着一些恶习的男人。比如酗酒,赌博等。而她们的母亲是她们眼中的失败者,一直和父亲的这些恶习做着抗争,却一直无力改变父亲。她们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感觉到母亲的失败同时,也产生了对母亲的不认可,从而幻想自己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超越母亲,能够拯救自己爱人的女人。 这个需求是在儿时就出现的,但是却无法在儿时得到满足。当他们成年后,无意识中会一直寻求满足这个需求的方式。当骗子出现,骗子所编造的一切似乎恰好契合了她们的需求满足条件。 另外一种假设是,在被骗者的原生家庭中,曾经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比如亲人中有人得了重病,或是父亲曾经生意失败,但是其他亲人却没能很好的照顾对方,或者给予生意失败的父亲支持等。被骗者小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事情,她是不认可那样的行为的。于是希望自己能够照顾那些重病的亲人,使他们得到康复;成为那个鼓励自己爱人重新站起来的女人等。然而,那时候年龄还小的她并不具备那样的能力。于是这个需求被潜抑入无意识中,在成年后,遭遇到骗子,被再次唤醒。而此时的她已经具备了照顾他人的能力,自然就会设法去满足这个一直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然,以上的言论都是基于假设而产生的,并不具备真实性。但是,个人认为,这些被骗者之所以轻易被骗,应该和她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之所以做出这种假设,是想要告诫女性朋友,当我们产生类似心理时,不妨察觉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在这个想法背后,是否隐藏着童年未解决的问题。 了解了自己的内在需求,也就能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漏洞百出的骗局,也会多出几分冷静,从而避免轻易地盲目的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