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这一年里,怎样从家庭教育中避免孩子的“消极完美主义”?

2019-08-15 14:34:32 松果小编
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完美主义情结。” 追求完美,回避不完美,是人类基本的心理动机,它建立在人类驱美避丑的本能之上。 完美主义并非只有一种,有的人追求完美,但不怕不完美,能够坦然接受生活、工作中的缺陷、错误和失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他们追求成功、追求卓越,但不会过分担心失败和错误;而有的人则更关注不完美、竭力避免工作、生活中的不完美,对缺点和错误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我们把前一种表现称作“积极完美主义”,后一种称为“消极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者的重点放在如何积极寻找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理想的成绩;消极完美主义者则更多采用否认、逃避、拖延来避免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时候没有绝对的“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在最初阶段,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积极完美主义者。自我实现的本能驱使我们尽我所能的,努力做到最好,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完全预计的:它会受到努力方向、努力程度、努力技巧的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一些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影响:如考试当天的身体状况、天气情况、考场的环境、评比的公平性等很多不可控因素。面对失败,为什么有的人能坦然接受、甚至越挫越勇,为什么有的人却因此一蹶不振? 我们从下面这个实验当中或许能得到些许的启示: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 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认真、或者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 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 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 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 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 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从这个实验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夸孩子认真、努力,会让孩子有一种掌控感,有提升的空间,可以让孩子感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会认识到自己是个发展中的人,有提升空间的人。 被夸聪明的孩子会认为一切皆由先天的智商决定,自己原本就是聪明的,完美的,自己无所不能。做事成功只能证明自己原本的聪明;如果失败,便会质疑自己、质疑一切,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敢接受现实从而采取否认、逃避、拖延的态度。 在此建议家长: 1.当孩子遭遇挫折,多倾听,少评价。 2.重视孩子的态度和努力过程;认识到成绩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3.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避免孩子一切为结果论:输不起、或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最后提示 各位家长:高三这一年里,考的是孩子的努力,同时也是对家长教育方法,教育态度的考核。作为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做好孩子坚实的后盾!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