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人格心理状态与现实表达
2020-03-19 07:56:11
松果小编
在生活中,当我们自己发现了一些真理,或研究出一些东西,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聪明,但后来发现,实际上别人早就发现了这些。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重复这样的感觉、体验状态,这就是一种“自闭”,也就是关闭了我们自己内心活动的现实检验通道,自己跟自己玩。
这里提到的“自闭”不同于“自闭症”(亦称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 自闭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自闭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自闭症的病因。 自闭症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会让孩子和家长承受巨大的伤害,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说的自闭不是“自闭症”,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这个心理状态其实每个人都有。怎样评估不同的自闭程度?就是看跟现实的协同如何。 如果跟现实的协同不错,那么这样的功能能够帮你把自己的想法在现实中不断尝试、实践、验证,成为我们自我表达的一个方式。 如果跟现实的协同能力不够,自闭倾向有点多,我们就容易“眼高手低”,讲起来一套一套,想法永远比办法多。
“自闭”这样的心理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外部刺激和现实刺激给予自己的回应和互动不够,或是成长环境和抚养条件有缺失,有比较长一段时间是被冷落的过程。
我们要明白,自闭本身不是问题。关键要看我们在现实应对的时候,对自闭这样的一个人格状态、心理特点,怎样进行运作和协同。运作和协同的方式不同,表现的状态就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