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如何影响女儿的两性关系
2020-03-19 07:53:35
松果小编
在我们探讨父亲对女性两性关系建立的重要性之前,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女性的亲密关系、两性关系、性心理自我建设等问题上,爸爸如果在家里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没有位置,会是什么样子?
女儿怎样才能崇拜这个爸爸?这个爸爸可以保护我吗?我可以欣赏这个爸爸吗?
如果女儿在和爸爸的互动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是被保护的、是可以崇拜爸爸的,那她的两性关系就比较容易建立起来。
对于这个个案(督导案例)来说,爸爸这个“资源”无法利用起来,爸爸是一个失败资源。那她的自我认同、自我建立、两性关系建立、性心理建立,包括正常人际关系建立都会面对挫败。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爸爸在身体、气质和思维上的特点,很容易被孩子当作心中的偶像。孩子也总从爸爸身上获得面对外部世界的信心。爸爸,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未来他要变成一个男性,变成一个社会的男性角色——男人,他要生存、结婚、生子、参与社会竞争。这时他如何以一个男性的、有力的参与者身份加入到社会大集体里面?关键就在于他的父亲在家里面是否被尊重。这是他的一个直接示范资源。
对一个女孩子来讲也是如此,她将来要嫁人、要生孩子、要当妈妈,涉及一系列与同性、异性的关系互动,以及她自己的性心理认同等等问题,父亲无疑也是她的第一手“材料资源”。
父亲能否让她觉得有安全感?父亲有没有面子?父亲是不是有尊严的?父亲在家里是不是有地位……对这个女孩来说,男性对她意味着什么,成就了她以后的人生。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系。关注发展时期分为:恋亲期——父亲前恋亲期——母亲
那么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症状与哪一个重要客体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要如何判断呢?
通过对爸爸的解读来判断。爸爸本身在他自己的家庭里面就是一个挫伤者,那么当他结婚、娶妻、生子,这些又会在他自己的家庭表现出来,这也强化了个案母亲对个案的攻击。爸爸既是一个受伤者,又是对家庭、对孩子的一个伤害制造者。对于个案来讲,她自然就承担了爸爸和爸爸原生家庭的负担与压力。 对于这个个案来讲,一方面她在承担妈妈给她的压力,但更多是在承担爸爸给她的负担和挑战。固然母亲对她有影响,但爸爸的影响更重要。她求助于咨询师也即是需要缓解爸爸对于她的这些压力,解决爸爸和爸爸原生家庭带给她的这些困扰和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