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自哪个家庭,这个家庭的总体背景便成为我们的生命基础,和精神核心。 右二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女孩子,凡事谨遵“最少思考三遍”的律令,对于爱情上,她在认真思考是否要跟现前的男友结婚,虽说男友一再询问她,她也无法确定。思来想去,似乎也没有结果,而因此她跟男友间的关系日渐僵化,男友认为“你不想跟我好好生活,你还不愿意将自己托付给我”,而她则认为“婚姻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我当然得认真考虑,我不希望我自己考虑不周。免得后面要是有什么改动就太麻烦了。” 在工作上她也奉行“最少思考三遍”的律令,新的工作方案下来,她希望自己考虑得尽量完美,在交接工作上她会再三检查自己的工作内容是否出现纰漏,在人际关系中,她履行着要么不说话,要说就一定谨言慎行的原则。在学习新的技能上,她总是试图将所学的东西再三检验,避免自己学完之后闹笑话。 若非她偶然谈及在家庭之中自己的地位时,或许她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就这么的爱“考虑”。右二是单亲家庭,父亲再婚和继母生下一个弟弟。当她在很小的时候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时去询问父亲,父亲总会说:“我们是不会管你的,你长大了,你自己要考虑清楚...” “你自己要考虑清楚”这句话在她的生命之中烙下印记,在那刻作为不确定的小孩,向自己信任且敬爱的权威性人物——父亲寻求意见,而得到的却是拒绝——“我们不会管你”。感受到的拒绝在内心埋下一个印象,“连我最信赖最亲近的人都不会管我,那么是不会有人管我了。”同时在她还不太有自己做主的能力时,“你自己考虑清楚”这空洞的准则对她而言是陌生且迷茫的。 父亲听到了她的提问,却没有看到她的真实处境——她尚且不具备独立的能力。在还未形成此种能力时,习得的“你自己要考虑清楚”便成为僵化的要求,时刻提醒着自己,不会有人管我,我得对自己负责。再加上这种“对自己负责”的概念在自我尚未出现之前被贯注在生命中,那么这种负责便也以“固定规约、固定要求”的形式体现。——“最少思考三遍”
我们用遗忘的方式去忘记那些令我们痛得深刻的过往,虽然记忆上忘却了,但身体上、思想上、感受上、我们又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更改后的方式呈现它。就像我们提出来的问题时,我们也用个人独特的方式在问题之中藏好了答案。 其实每个人都善于以自己的方式去认同世界,要跳脱开自己的固有视角其实不易。正是如此,主观的真实又是认同的结果。选择认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可能性。认同产生的感觉是真实的,而认同产生的意义却是认为的。认同的结果往往是个人主观倾向性的选择。 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更替,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去看曾经同一个时期的自己,形成的印象和感觉及想法间存在着差异。而当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看同一个时期的自己,对自己的定义都是相同时!在这里需要警惕:这说明,自己被困在曾经对自己影响深刻的感觉中,寸步不移,因此动弹不得,变化不得。 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情况随处可见,曾经缺乏的让自己魂牵梦萦不愿放弃这种渴望和期待。如:曾经母亲离开而今总是陷入习惯等待的关系中。 或是曾经印象深刻的现今引以为戒,如:曾经亲人总是以理由哄骗自己而今不信任他人。 再者深受影响而习以为常,如:曾经在家庭中关系疏离而今与他人难以亲近,也逃避亲近,害怕亲近。 也许已经渐渐渗透在骨子里,熟悉又厌烦,如:曾经的重要他人非常自卑而今自己也抑郁。 又将深恶痛绝的,作为发挥自己力量和保护自己的利刃,如:曾经遭受暴力而今喜欢暴力。 而今的自己由未来想做什么样的自己决定,也由曾经经历过什么被什么东西影响而左右。确立一个自己的方向,看清自己被什么影响,澄清那些影响各自是什么,这是我们的毕生修炼。不管你想看还是不想看,它都会影响你,只是自己知与不知的区别。我们以为的对自己而言确切是真实的,而这种真实也是主观的想象。看清自己的想象是什么,为什么如此想象,目的为何?我们便离真正的自己近了一步,从而才有可能摆脱这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