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内向是怎么养成的
2019-03-05 21:41:02
松果小编
他们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欢独处,安静;不喜社交,喧闹。他们都是内向者。
01山中世界
小方是山村长大的孩子,他的世界由山组成,他最原始的世界观就是山里和山外。山里是熟悉的世界,有自己熟悉的一切;山外是未知的世界,由从大人口中听到的一切陌生城市和国家构成。
小方从小就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彼时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尽职尽责的当好一个放牛郎,每天早上自己赶牛上山,傍晚赶着牛回家,当夕阳洒满山坡的时候,自己躺在草丛里,脑袋里的各种奇妙幻想便倾溢而出。一个人,一头牛,便是他的世界。
他喜欢安静,发呆。大人们总说他不爱说话,有些内向,像个女孩子。他不理解大人们的说法,心想内向有什么不好呢?
02专制教育
很多年后,小方对自己的内向性格做过反思,想要探寻这种性格的起源。
他首先排除了先天遗传,因为自己父母身上连内向的影子都找不到,就连其他亲戚中内向的人也屈指可数。所以他只能从成长环境里面去找寻答案。
方父在小方的妹妹出生不久后外出打工养家,方母便在家种庄稼带孩子,所以小方算是半个留守儿童,村里的小孩也大多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和忽视型。
小方一直怀疑母亲有些人格分裂,一会儿是慈母,一会儿又变成手持竹枝的武林高手。小方有些牛脾气,直接讲道理未必肯听。这时候方母就化身为武林高手,手持一根竹枝(剔去竹叶的竹条子),满屋子撵着小方打,小方则一边跑一边嚎叫。
方母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对小方的管教属于严厉的专制型,,她对小方的要求是“听话,不犯错,多读书”,村里孩子都会帮着父母下地干活,但方母不需要,她觉得读书才有出路,于是小方的任务就是做饭、读书作业。
若方母回家看到小方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而没有温习功课,那枝竹条子便会往自己身上招呼。
挨打多了,慢慢的也学乖了。后来小方做任何事总会小心翼翼,害怕犯错,因为犯错就会受罚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管教模式,有的只是利弊得失之间的权衡。方母的管教下,小方的成绩自然极好,书也看得不少。但性格越发沉静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
03不被理解
话语权总是掌握在大人们的手中。
大人们往往对于小孩的观点嗤之以鼻,似乎只有成人的观点才是唯一的正确。
小方不喜欢在大人面前说话,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说什么都是多余。好像人越长大就越容易自大似的。
长此以往,亲戚们都觉得小方孤僻内向,不爱说话。小方也觉得亲戚们老挑自己毛病,不喜欢自己,于是更加沉默寡言。
那个时候,他的内向只是针对于大人。和同龄人相处,他却是个话唠。
只是后来似乎越发内向,假内向变成了真内向,就像假近视变成真近视一样。
内向与外向,起初只是人们行为方式上的小小差异。在后天的成长中因偶然或必然的原因被一次次的强化,进而形成两种极端性格。不同的人,人们给予了外向者更多的肯定,而给予内向者太多的否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