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消心理障碍概念的提议
2019-02-27 14:54:17
松果小编
心理障碍,无论是抑郁症,还是精神分裂症或其他,是根据心理和行为的症状或假定病因来分类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探究清楚心理障碍的根源,有的只是一些假说,假说的含义是对心理障碍的界定纯属某些人的一厢情愿而非症状的危害,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可独立验证的经验或科学研究来验证这些假说。我们还不知道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大脑与“正常人”之间究竟有什么确切的分别。在考察治疗效果的时候,我们也是看症状是否得到缓解或根除。而且缓解症状的方法也适合“正常人”消除负性情绪,比如接纳抑郁情绪、不带目标的大笑、做有意思的事不且适合抑郁症患者缓解抑郁情绪,也适合正常人。所以,除了那些有故意或控制不住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人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看不出引入诸如抑郁症等心理障碍之类的概念有任何必要。如果是为了治疗,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告知人们哪些药物或心理治疗可能消除长期的抑郁或焦虑等负性情绪,并且明确告知人们接受治疗的代价、风险和收益,这样既可以有助于避免“患者”的误解和猜疑,也可以避免“患者”的反感。何况,我们判定心理障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DSM也欠明确,它的许多概念甚至和中医理论当中的概念有得一拼,所以我大胆推测,任何一个精神病学家或者心理医生,对于心理障碍的诊断注定是一团浆糊,即便很自信,也多半是自相情愿,因为,我们对于疾病的诊断需要有独立于个人经验的明确标准,然而这样的标准,我们并没有。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对于科学与伪科学也没有明确的概念,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区分它们,然而我想说,断言科学与伪科学和诊断心理障碍一样的多余无趣。我们与其说星象学是伪科学,倒不如它们还没有可独立验证的经验或者说科学证据支持。所以,对于那些长期处于抑郁的朋友,我们不妨告诉他们,他们处于长期抑郁当中,并且有负性思维和躯体症状,如果恶性循环不被有意思的行为或积极情绪打破,并建立正向循环,那么他们可能在抑郁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这比把他们诊断为抑郁症要有用得多。
如果是为了研究,我们也没有引入心理障碍概念的必要。举抑郁症为例,我们完全可以选择研究如何消除长期的抑郁情绪,以及在长期的抑郁情绪的影响下,大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者,大脑发生怎样的变化之后,我们会感到抑郁。
然而,将心理障碍的概念套入人身上之后,就可能伤害到“患者”,真以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些异常甚至病态,而对异常症状的排斥,极有可能加深症状,从而让恶性循环进一步加深,尤其是当医生告知“患者”应该接受治疗的时候,如果“患者”选择强迫自己,那么他对生活也将进一步丧失控制。更为悲惨的是,被诊为心理障碍之后,人们更有可能遭受他人的排斥、敌意和攻击,这可能触使人们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在内,就是一方面人们渴望与他人进行坦诚地联结(这种联结就是消除负性情绪的有效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又害怕别人因为自己患上了心理障碍而排斥自己,而且一旦与人发生冲突,就特别容易处于弱势,他人总可以将一切罪过推给心理障碍,其中滋味,笔者深有感受,室友吵得我睡不着觉,对着警察,他竟直接说我有强迫症。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内心冲突,就是人们一旦认为自己患了心理障碍,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区分自己到底有哪些感受、思想和行为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对感受和行为的关注如果没有接纳的技巧,将造成可怕的伤害。事实上,如果一个“正常人”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抱着排斥的态度,用不了多久,他就可能达到心理障碍的标准。所以在我看来,长期的负性情绪与其说是童年、性格影响的所致,倒不如说它是因为缺乏应对情绪的技巧而影响的。另外,如果一个人因为心理障碍而丧失处理问题的信心,而选择听信他人,甚至沦落到任由他人摆布的地步,将进一步加深症状,因为,长期的负性情绪往往就是长期压迫自己的结果,而选择疗法强调的也就是应该是荒谬的,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境地,哪怕明天就要死亡,也无法阻挡我们在当下做出有意思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负性情绪是在提醒我们有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我安慰或他人的评论往往促使我们回避问题,强迫自己是陷入长期抑郁和焦虑的法宝。
最后,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状况将人分为正常的和非正常的,甚至认为非正常的人应该接受治疗,无视了每个人的意义终究只能源自自己的赋予,是对人本身的一种不尊重。
因此,无论一个人的心理、身体和行为有着怎样的症状,都不需要用一个心理障碍的标签来概括他,我在此发出提议,取消一切有关心理障碍的概念。我相信,当我们对处于长期负性情绪的人怀着一种接纳,而非指指点点的态度,他们的负性情绪可能消失得更快些,我也相信,当我们与处于长期负性情绪的人们进行生命联结的时候,我们生命也会变得更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