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二过。可谓好学也已。 不迁怒,承担自己情绪的责任,不指责归咎他人。不二过,不犯同样的错误。儒家的学问注重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做人好,做事对才是真学问,而不在于考试成绩高低。做人不好,做事不对,就是没学问,分数再高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做不到不迁怒,主要因为当自己情绪产生的时候,往往误以为是外界造成的,是他人引起的,把产生情绪的责任推给外界,推向他人。实际上,情绪是自己产生的,自己是产生情绪的主体,对自己的情绪需要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 而且当人真正愿意承担其产生情绪的责任和后果,完全面对情绪,充分体验情绪,合理表达情绪的时候,情绪能量自然就流走了。但是当我们体验情绪的时候,比如体验愤怒悲伤等情绪,那个滋味是不好受的,或者说体验情绪的过程是很痛苦的,而人的本能往往趋利避害,想逃避痛苦,追求快乐。 但是对于情绪,越是逃避它,压抑它,转移注意力,用道理合理化,情绪能量不仅没有消除,反而不断积累,必然会寻找出口,往往迁怒他人。合理表达情绪是既不压抑自己,也不迁怒他人。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完全面对并充分体验情绪,只需要90秒,情绪能量就完全流走。迁怒别人,不仅没有使情绪能量流动起来,而且会产生积蓄新的情绪能量,自缠缠他,自误误人。 做不到不二过,因为人们通常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过错,有问题。而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反而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越是掩饰自己的过错,覆盖自己的问题,说明心态越失衡,心理不健康。越是文过饰非,别人看的反而越清楚。自欺欺人,反被人欺。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人人可见。勇于承认,直接面对,彻底改正过错,人人敬仰。 我个人的经验是:虽然承认自己有过错,但是很多时候还想逃避,不愿意面对。犯错以后会自责内疚,会埋怨自己,总希望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多好啊!越是不接纳,越是抗拒,反而会强化自己再次犯错的动力,重蹈覆辙。 而且人们往往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还一直沉迷于错误给自己带来的暂时好处之中,比如孤寂中得到一丝安慰。虽然错误给自己身心带来很多伤害,代价很大,但是以苦为乐,习惯于痛苦所创造的舒适区里不断沉浮,乐此不疲。 人即使犯了错误,如果没有深刻领悟错误带给自己的危害,没有真正受够了错误所带来的痛苦,往往不愿痛彻心肺的改变。古人讲,知苦才能立志,才能不断践行,彻底改变。 犯错时无惭无愧的心理更会阻碍自己彻底改正错误,永不再犯。孟子讲人有四心:恭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人有四心,如有四体。如果人们只有强健的四肢,而没有羞耻之心,即使犯错也不会真正改正。 颜回能够做到不二过,因为他具有高度的静定修养。曾子后来著《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是秉承孔门一贯的静定修养路线,当知道自己犯错误的同时,错误其实已经停止了。内心安定才能不断增强自我觉察能力,才能敏锐发现自己的过错,才有定力彻底改正并永不再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德者得也。有高度的静定修养,才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静定修养和道德修养,对中国文化而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中国文化的核心素养就是围绕静定修养和道德修养不断展开。静定修养注重止观定慧,观照觉察,非止不能观,非观不能止,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用智慧之光照见错误的种子,才能从根本上改过,才能做到不二过。 读《论语别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要不断加强静定修养和道德修养,才能自利利人。
【解析】不迁怒,不二过
2019-01-01 13:54:46
松果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