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比言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
2018-12-23 17:26:06
松果小编
给一些家长做了高考前心理辅导。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我们那么爱孩子,而孩子没有感受到?
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如何疏导?关系重要,还是教育重要?
如何以最好的心理状态迎接高考?
通过一些案例,使家长看到一方面亲子之间很多谈话都变质为争吵,另一方面,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而要依赖我的观点。
假如,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问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感到累了,热了,烦了,我会怎样?
毕竟,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我们完全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感觉,这谈不上谁对谁错,感觉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样才能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畅通,关系越来越良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教育更重要。关系不好,教育无效。大家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无不在印证这些规律。
当我感到伤心或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的看法,那种谈话只会使我感觉更糟,怜悯只会使我感到自己可怜,发问只会使我为自己辩护,而最令人气愤的是听到说我不应该有这种感觉。所以,对上述各种说话方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算了吧,还有什么好谈的。
如果有人真正在聆听,如果有人认同我内心的伤痛,并给我一个机会,来聊一聊我的困扰,那么我会感到我的伤痛在减轻,我的困惑在消除,我会更有力量面对我的感受与问题。当我的感受被认同和接纳,理性自然恢复,自然容易接纳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感受也是同样的,如果他们感到有人在聆听,如果他们得到了别人的理解,那么他们同样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就会更有力量,勇气和信心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话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遭到否定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练习,熟练的掌握这一接纳性的新语言。
比言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不是出自于真挚的感情,那么无论我们说什么,孩子感到的只是虚伪和控制,只有当我们的言辞充满真正的同理之心时,我们的话语才能够打动孩子的心,才能重建亲子关系的和谐,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