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有话不跟自己说啊,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那简直是一说话就打仗的节奏。一次作文课一个初二的孩子写到:“为什么我跟我妈聊天不能超过5分钟呢,然后她就开始骂我,开始吵架,难道是她到了“更年期”?我觉得'打是亲骂是爱'没有道理,好羡慕别人家里妈妈跟孩子在一起开心的聊天啊!”看了这个作文令我很感慨,孩子和父母都希望能彼此了解沟通,为什么还是沟通不畅呢? 因为沟通是个技术活。 沟通要付出专门的时间。因为我们时刻都带着嘴巴,但是一般都不记得带耳朵。如果想要和孩子进行沟通,必须花专门的时间把耳朵带上。耳朵上岗的时候,一定得让嘴巴下班休息,否则沟通就会变成吵架。评价、指责和攻击——这是嘴巴最擅长的工作。所以如果想和孩子沟通,那就专门找出一块儿时间,坐在孩子的身边吧,别忘了竖起耳朵,闭紧嘴巴。 沟通时注意力焦点要放在孩子身上。我们成人已经很不习惯使用耳朵了,因为那是辛苦活。只要嘴巴下岗,思维就开始漂移,耳朵就打瞌睡去了。这时候一定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我在听孩子说话呢,赶紧把注意力调回来。然后专注于几个问题:孩子讲了一件什么事?他怎么认识这件事?他的情绪怎么样?他为什么告诉我们这件事?这些信息搞清楚了,才好给孩子反馈啊。  及时反馈,反馈内容少而精。人们习惯于不给反馈,因为耳朵经常打瞌睡;或者给出太多反馈,因为嘴巴着急上岗,反客为主变成倾诉者。俩人沟通就变成了“被打断的独白”,各自说各自的,完全产生不了沟通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及时给出反馈,又不能抢了话语权。可以尝试说“嗯,哦”等语气词,用身体语言示意孩子“我在听,你继续讲。”或者用简短的语言把没听明白的地方再问一遍,以便于更了解孩子到底在表达什么。 沟通的意义除了可以获取信息,增进彼此理解,更重要的功能是陪伴和分享。如果孩子可以跟我们分享他的快乐和悲伤,这将是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沟通中容易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不愿意使用耳朵。父母不重视沟通,也不会使用耳朵。就像前面提到的中学生,他对母亲很愤怒,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个不愿意使用耳朵的人。他们坐在一起说话不到五分钟,就要吵架,这是两个都使用嘴巴的人常见的现象。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把自己的耳朵贡献给孩子几分钟,孩子就有机会把他的心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觉得能被父母理解,就不必离家出走了。  二,充当“真理代言人”。还有一些人在使用耳朵的时候,不是为了听对方说什么,而是为了找出来对方哪里说错了。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简直就是“真理代言人”,时刻准备着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刚说一句:“我们语文老师真讨厌!”妈妈马上说:“你怎么能说老师讨厌呢?”巴拉巴拉,说了足足五分钟。孩子没办法继续说他跟老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只好闭嘴一边待着去了。  三,无法面对消极情绪。倾听最大的意义是陪伴,在我们的陪伴下,孩子慢慢的就打开了心扉。当孩子表达出不开心、难过或者愤怒等消极情绪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坐不住了,开始致力于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摆事实讲道理玩游戏,反正就是不能让孩子继续说下去……错失了让孩子打开心扉的最佳机会。要知道孩子悲伤时才最需要我们,如果我们能陪伴他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他才不需要独自一个人去处理这些难题。 倾听是一门艺术,它的关键在于竖起耳朵,闭上嘴巴。只要你愿意坐下来,管好自己的嘴巴,就算把说话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当孩子发现他什么都可以说的时候,心扉就打开了。
【探讨】怎样才能让孩子打开心扉,倾吐心声?
2018-12-16 20:23:18
松果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