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说说心理咨询这点事(三)

2018-11-22 12:03:34 松果小编

原创   心领神会   2018-08-05     这是一次面谈技术训练,来访者诉说了老公忙于应酬,忽略了对妻女的陪伴的事。妻子抱怨很多,老公依旧我行我素。妻子为此很是无奈。 来访者和咨询师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来访者说:你看我们都人到中年了,也该注意身体锻炼了,我很想让老公和我一起去散步,刚开始他还去了几次,但很不情愿,后来干脆就不去了,还是在外面吃呀喝呀的。我也没办法,算了,我也想开了,不管他了,管好自己就行了,我现在不纠结了,挺平静的…… 咨询师回应说:你很关心老公的身体健康,督促他和你一起散步,但他做不到。 督导老师让咨询师试着这样回应:你很关心老公身体健康,督促他和你一起去散步,尽管他很不情愿,但还是跟你去了几次。 大家发现这两种回应有什么不同吗?您感觉哪种更好呢?    人们常说,会说话的人总会有好运的。还说,听人劝吃饱饭。这一方面是说,会说话很重要,另一方面是说会听话更重要。会说一定是在会听的基础之上。 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只有你真正听懂了来访者说的话和话外音,才可以给予准确的回应。 人的意识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语言却做不到对意识的全部表达。我们的意识、潜意识浩如烟渺,从潜意识到意识到思维概念再到语言的形成和表达,一路下来会损耗很多。有句歌词是:“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说的是,语言无法将自己的意识全部表达出来。还有,人们常说“言不由衷”,说的是,语言无法将意识准确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全部接受到来访者说的话,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他的感受。如果咨询师遗漏掉一些信息,那与来访者的心里距离就会有更大偏差。所以我们必须专注于来访者,仔细倾听有声的诉说和认真观察无声的表达,最大可能地接收来访者的内心声音。 当你听到来访者的诉说后,如何把你听到后的感受告诉来访者也很重要。这就是“说”的重要性,言语不能全部表达心理活动,如果不说就更不能传达你的感受了。咨询师收到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后,准确地回馈过去,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倾听。一般情况下,来访者在收到咨询师的回馈后,就会继续说下去。这样来来往往的诉说~倾听~回馈,再诉说~再倾听~再回馈,构成了有效的沟通。有时候,咨询师觉得自己非常理解来访者,但来访者觉得理解得不够多,那是因为,咨询师的回馈不够准确、及时、到位。 回馈也叫反馈、回应,方式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非语言的方式有目光接触、点头、沉默等。语言的方式有复述、重述、情感表达、自我表露、解释、提问等等。每一种具体技术的应用都是需要根据来访者的情绪流动,适时适当进行的。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有时决定着他的成败。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特别会沟通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深谙语言之道,也懂得人的心理。大家知道刘邦的口头禅是“为之奈何”。这句话仅在鸿门宴这一件事上就说过三次,两次问张良一次问樊哙。他知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什么时候说,且特别会适时地开放式提问。他这句问话还问过韩信、萧何、陈平。并不是说做心理咨询也要这样去问来访者,而是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刘邦在遇到困境时,没有故作镇定、故作高深,没有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我们看到了他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也看到了,当他这样问的时候,不仅促进了对方思考和对方表达的机会,也给自己留下了思考和应对的空间。 有时咨询师面对来访者讨论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会很慌张,不镇定。他们要么生硬地控制来访者,要么完全无法承载来访者。然而,唯有紧紧跟随来访者的意识流动,深切感受来访者的情感波动,在恰当的回应中,适时的、开放式的提问应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好方法。在访谈中你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是以促进来访者的思考为目标,这样你才有可能稳稳地承载住来访者。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哪种回应方式更好呢?我们说,强化积极的、淡化消极的是咨询的重要理念。在“尽管~但是”这个转折关系的关联句中,句意的重点在“但是”之后。咨询师的回应是:“你很关心老公的身体健康,督促他和你一起散步,但他就是做不到。”咨询师的立足点可能是,想去共情来访者,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是理解她对老公无可奈何的情绪的。但是,这个共情仅仅是共情,没有让来访者在这个情绪中看到老公积极的方面。督导老师的回应:“你很关心老公身体健康,督促他和你一起去散步,尽管他很不情愿,但还是跟你去了几次。”这句话中,“不情愿”是消极的,“去了几次”是积极的。把消极的“不情愿”放在关联句的前面,把积极的“去了几次”放在关联句的后面,这样就起到了强化积极因素的作用。我们说,当你盯着一个人的缺点时,这个缺点会越来越大,有点像越描越黑的意味。而当你盯着一个人的优点时,这个优点会越来大,大到足以让你看不到他的缺点。 (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医师)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