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高中谈恋爱的女儿,我该怎么办?
2018-11-10 19:24:39
松果小编
问题阐述:
求助者:女,45岁
咨询事宜:上高中的女儿谈恋爱
事件经过:
某日正在上班的母亲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要求母亲到学校,就孩子的一些事情做一次沟通。母亲很诧异,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属于学校尖子生,从来都是在班级里甚至于年级里都会受到表扬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而这次老师打来电话的时候语气明显不对,应该是孩子犯了什么错误。
当母亲匆匆赶到学校和老师沟通后得知,女儿在前一天晚上上自习课的时候不是在写作业,而是偷偷在给别的男生写情书,当老师从后门进入教室的时候女儿并没有注意到,所写的情书被老师当场没收。并叫到教室外谈话。女儿也承认了和男方正在以谈恋爱的形式交往。并且交往时间已经有一个多月。
母亲从老师处得知情况后非常气愤,多次试图和女儿沟通,但是一个星期过去了,女儿嘴上说听话,不谈了。但是实际还是继续在谈恋爱。因为某天放学后女儿和男生拉手回家,被邻居看到,告知了母亲。母亲更加的气愤。和女儿大吵了一架,发现女儿压根不听她的。
母亲深感无助,前来求助。
咨询过程(简述):
求助者:女儿小小的年纪居然不听话,瞒着我谈恋爱,我说她,她还不听,我生气能怨我麽?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是妈妈女儿必须听你的话?
求助者:是的,应该的。
咨询师:因此,你信奉的是:女儿必须听妈妈的话。
求助者:(插话)当然,哪有女儿不听妈妈话的道理,再说我也是为她好啊!
咨询师:因此你做女儿时,你肯定听你妈妈的话。
求助者:嗯(不好意思),也不都是,我妈妈说的对的,我都听了,说的错的,我也没听。
咨询师:你做女儿时,你妈妈的话有的你听了有的你没听,而你要求你女儿必须听你的话;都是妈妈讲话女儿听,你的说法前后世存在矛盾的,因此你如何解释呢?
求助者:(语塞)那可不一样,我是为女儿好啊!
咨询师:按你所说的,妈妈为了女儿好,女儿就必须听(着重强调)。
求助者:对的。
咨询师:因此,你妈妈为了你好而所说的话,你肯定听。
求助者:对的。
咨询师:因此,你妈妈为了你好,冬天怕你冷,她要求你穿棉裤,你肯定就穿棉裤,现在她为了你好不让你减肥,你肯定不减肥。
求助者:(犹豫)好像也不是,我不愿意穿棉裤,也几乎没穿过。我现在确实在减肥。
咨询师:你前面说了妈妈为了女儿好而所说的话,女儿必须听。现在你承认妈妈说的话是为你好,但你也没听呀。你的话前后存在矛盾,请你解释一下好吗?
求助者:(沉默)我有点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我没有听我妈妈的话。我的女儿也可能不听我的话?
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思考)我好像明白了我要求我女儿必须听我的话,有些绝对了。可他不听我的话怎么行呢?
咨询师:可事实是,在有些问题上你没有听你妈妈的话,这该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我彻底明白了,妈妈讲话,女儿可能听,也可能不听,不能要求女儿必须听妈妈的话。
咨询师:正是由于你的绝对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你才生气。
求助者:我理解了,谢谢你!
案例分析:
这样的案例其实在当今时代非常常见,并且可以说中学生谈恋爱一直都是存在的。很多家长面对此类事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一样,会有一个绝对化思维:上学不好好上,怎么能够谈恋爱呢?你还是学生,就不应该谈恋爱。我是你妈(爸),你就必须听我的。
但是实际上,当很多求助者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的时候,有的也在那个时候谈过恋爱,有的是因为不敢谈恋爱而没谈成,但是都或多或少有过心意的对象。反问他们,如果没有其他条条框框的束缚,回到那个时代,你会选择谈一场恋爱麽?几乎一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因为身体的发育,相关继续的分泌,性别认知的建立,对异性会有天然的亲近感(性取向是同性的也相同)。而家长和学校,几乎都是一以贯之的打压,禁止早恋。其实本人非常不喜欢“早恋”这个词,恋爱就是恋爱,没有早晚之分,那是情窦初开的一个人的正常反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也是为何这么多年,校园恋爱一直存在的原因。
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合理引导,让他们建立恋爱的认知观,包括开生理卫生课程和性别教育课程。做到有效的,合理的引导,自然就不会出现负面现象。曾经有一篇新闻,学校里年级第一和年级第二谈恋爱,双双考入一本大学(具体是哪个学校忘记了)。所以校园恋爱并不是一定都不好,合理引导是可以取得好的结果的。
第二,中国大多数家庭的“权利”化思维,导致了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父母觉得,你是我生,是我养的,你就应该听我的。自始至终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一个“人”,他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当进行思维强加的时候,就如同案例中所出现的,矛盾自然就会产生并且激化矛盾。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新浪微博报道,一对四川父子,因为产生家庭矛盾,双方都拿起了枪去抵抗,最后导致儿子被射死。【四川一对父子拔枪互射儿子死亡 起因只是父亲教育儿子别说脏话】
家庭的沟通不是一言堂,不是思维强加。所谓沟通,应当是通过说话,探讨出合理的解决问题或者对待某事的态度。
最后提醒:面对他人,切勿用自己的思维去衡量和要求别人的行为。不论是对待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应如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