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2018-08-13 16:28:45 松果小编
如果说提到“家”这个字,我们可能想到一些关键词,比如,温暖,幸福,爱,也可能脑海中出现了一幕幕的场景,比如说,一起吃饭的笑声;晚饭后的散步;去远方上学前的叮嘱;久别回到家的拥抱,家是给予我们爱和温暖的地方,也是给予我们行走在人生道路上能量的地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亲情、重视家教家风,注重家国一体,歌颂家国情怀,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里,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 然而豆瓣上有一个网络小组名字为“父母皆祸害”(Anti-Parents)的,它成立于2008年初,现如今如今小组成员已经超过12万。在里面讨论的话题呢,充斥着80后90后的孩子们对于他们50后60后父母的不满。 为什么父母是悉心教诲,孩子却是叛经离道?为什么父母辛苦操劳培养子女,到最后换来的是被称为做事“祸害”? 这就涉及到一直以来特别热门的话题——原生家庭。 首先,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呢?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有两个家一个原生家庭,是我们出生后被养育的地方。它更加强调的就是一种养育的关系,比如一个孤儿从出生后就在孤儿院长大,那么孤儿院对于他来说就是原生家庭。另一个是我们长大后重组的家庭,研究表明,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气氛、互动方式、传统习惯都会影响到再生家庭。心理学叫代际传递,当然影响有分正面的和负面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才可以阻断来自我们原生家庭负面的代际传递。 那么,原生家庭到底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张图形象的解释了的大脑结构,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我们可以看到左脑有是有序的,就像一个办公场景;而右脑是一个休闲的场景,非常放松而且又丰富多彩。左脑又叫逻辑脑,右脑又叫情绪脑。左脑是用逻辑和语言来运转,而右脑则是用图像来运转.右脑也是我们潜意识运转的大脑,研究发现我们的右脑的储存量是左脑的好多倍,它就像一台强大的录像机,它能够把我们从出生甚至是还是胎儿的时候一直到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记录下来。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我记不得三岁以前甚至是后来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呢?其实大脑是有记录的,而且是保存的完好,只是这些记录被尘封在潜意识当中无法被我们意识到,所以我们才一时想不起来。如果有适宜的外界条件,那些被我们压抑的情结就会被激活,然后出来主导我们的行为,甚至让我们无法自控 东方卫视幸福魔方中有一期节目叫《困绑的爱》,一对夫妻大学相识,毕业后结婚。婚后丈夫极度敏感、多疑,对妻子的生活、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几乎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原来,这位男士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就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人而抛弃了他,于是成年后他就把原生家庭的阴影害怕被抛弃投射到自己再生家庭中,只要见到妻子与其他男士接触,尤其是有些经济实力的,他就觉得妻子要离他而去了,于是拼命的控制妻子。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情节”,对当事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很多影响都是在潜意识层面的。 那么原生家庭对我们有怎么具体的影响呢?首先影响到我们的安全感。 提到安全感一定都不陌生,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除了生理需要就紧接着需要被满足的层次,也是我们生命中心理营养的重要来源。那么安全感是怎么形成的呢?心理学家认为安全感来自于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依恋是指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这种积极的情感纽带的形成更多的来自于我们早年在原生家庭中的父母的养育态度,就是婴儿的存在是被无条件关注的。她发出来的信号不管是开心的,或者是焦虑的信号,妈妈都是可以接收到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婴儿对妈妈有极大的需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强调从来没有单独的婴儿,也就是说到婴儿的时候一定会和她的母亲联系在一起。这种需求不仅仅指的食物,更多的是一种关怀和照顾。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在一家孤儿院里,实验者只定点给这些婴儿食物,他们从来不会抱他们,更不会给他们笑脸,大家猜猜会有怎么样的后果?有些婴儿没有活下来,那些活下来得婴儿经过心理学家的长期追踪调查也发现有这样和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所以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不能待在妈妈身边,不能看到她,不能接受她的母乳喂养,也不能跟妈妈互动,这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严重的创伤,从心理学上讲就会影响他安全感的形成。如果安全感匮乏的话,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反复的寻求。特别是需要形成一个新的依恋关系的时候,也就是恋爱的时候,她会通过某些变本加厉的方式去从其他的方面去索取。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出生在一个单亲的家庭,她有一个从出生就一直卧病在床的妹妹,于是父亲把所有的关注和爱都给了妹妹,松子甚至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对她笑过。难得的一次,父亲带着松子去看戏,松子无意中做出的一个“鬼脸”竟让长期面带愁容的父亲露出了笑脸。于是,松子便学会了时不时用“鬼脸”来取悦父亲还有其他人。后来,“鬼脸”竟成了她随身携带的一种不能自已情绪表达方式。当她情绪紧张的时候她就会用做鬼脸来缓解压力。松子原本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可是愿意用丑化自己的方式来讨好爸爸,找到一点点可怜的关注,甚至成为了自己的潜意识中的自动化的行为,说明松子“内在的缺乏安全感———丑化自己寻求关注”的心理机制牢牢的长在了她的心灵深处。在她成人以后接连遇见了一个个处于社会底层、性格带有明显缺陷的男人,每一段爱情,她都忘乎所以,飞蛾扑火。哪怕被各种暴打,被卖身养家,被欺骗、被逃离、被蹲监狱,只要看到对方心里有那么一点点她的位置,她就心甘情愿,忍受一切。松子在她极度崩溃的时候咆哮喊出来了这样一句话。“两个人是地狱,总比一个人的时候好。“在松子的内心好像有一张饥饿的嘴,张成一个深深的黑洞,无时无刻不在求索着关爱和温暖。她在以极端的方式寻求安全感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的幸福。假如松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着健全的父母,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她会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懂得自爱,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爱情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安全感是原生家庭赋予人的第一个品质,那么,当婴儿和妈妈通过良好的依恋关系建立起来安全感之后呢,他就开始想要探索外在的世界。就开始发展原生家庭赋予他的第二个品质——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婴儿尝试去母亲分离,独自的去探索外在的世界所建立起来的品质,同时也是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心理学家马勒认为儿童在0-3岁是发展分离个体化一个重要时期。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一个月,我们通俗叫小月孩儿,他们一天到晚都是在睡觉,虽然来到这个世界了,但是好像还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把所有的能量都投向自己了,这一阶段的婴儿还没有开始发展独立性也叫未分化独立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正常的共生(2到4个月)在此期间“婴儿行为和活动仿佛与父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也就是共同体中的两个人组成的一体。这个阶段是我们刚才讲的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第三个阶段:分离与个体化从4到5个月至30到36个月这个时候儿童在心理上开始和母亲分离,并且获得个体感和形成个人同一感。我们可以留心观察,当小孩子在一岁以后,特别是他获得行走能力以后,他就很想去试探这个世界。只要是她没有见过,没有触摸过的,他都很感兴趣,想要用手去触摸,有的时候孩子甚至会玩自己的粪便啊,和其他地上很脏的东西啊。然而,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在建立他自己的独立性得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他会限制孩子的活动,或者明令禁止,这个东西不能摸,那个东西不能碰。当这些规定太多的时候呢,他会觉得,我被限制了,这个世界不安全,那么多的东西在外面,我都不能看,不能摸。这会带来一些什么后果呢?这样的养育模式会带来两个后果第一是缺乏边界,当父母亲限制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时候,他们就搞不清楚什么是我能做的什么是我不能做的,他就倾向于去问父母,这样的人长大以后他就更加的搞不清楚,我可以做什么了,我不能做什么,所以就会造成他们不懂拒绝,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老好人。.郭冬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过一个小品叫《有事您说话》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就是明明他们生活已经很窘迫了,但是只要别人有事需要帮忙,他绝对会义不容辞。这就是小时候他父母的意志,超过了他个人的意志,他个人的意志没有得到发展,所以长大他没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正诉求。 第二个是心理的退行,就是自己已经明明长大成人了,可是心理的状态还跟婴儿一样,还很享受父母无条件的关心和照顾。心理学家称这样的人为巨婴。比如说社会上的一些啃老族。宁愿吃着自己父母微薄的退休金也不愿意去找工作,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樊胜美的哥嫂,不仅啃老妈,还啃妹妹,给樊胜美造成极大的伤害。 还有现在大学生的家长陪读现象,这些父母们辞去原来的工作,离开原来的居住地,一边照顾他们的孩子,一边打零工赚点钱。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学生把自己的脏衣服打包快递回家,父母再把洗好的衣服寄回学校。这些孩子,可能都是在他们本该去独立的时候,家长还是不愿意撒手,结果就导致长大了后失去了独立的能力和自信。 一个人的安全感,独立性都能够建立起来以后,他就一定会发展出来下一个品质,价值感。 价值感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我认为我有被爱的价值;假如在生活中人喜欢我,有人欢迎我,我是能够欣然接受的。第二部分是我的存在对别人是有意义的,并且我能够从别人那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获取价值感很重要的渠道就是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给我们的反馈,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你的父母有没有及时的赞扬你,你有没有感受到真正的欣赏。亦或是你没有做什么,但是父母觉得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展现出来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可爱,都是那么的有价值,这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对于孩子价值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孩子缺少正面反馈,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一、小孩长大后会变得比较卑微,别人稍有怠慢,就觉得是自己的错,别人稍有不满意,就会自己归咎,自己不停的内疚,反思,认错,改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小时候,在他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由于缺少正面的反馈,他就倾向于认为是不是我做的还不够好,他们才这样,于是孩子承担起父母不高兴的责任,形成了他们自卑的性格和自我攻击的行为。 这种卑微的性格一旦进入婚恋关系中,就会变得非常糟糕。一旦别人对他有一点好,她就很容易感动,但别人对她不好的时候,她就开始自我归咎,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蕾哈娜是美国当代流行乐坛一个超级巨星,如果大家有关注过她就会注意有很多关于她被家暴的负面新闻,而且施暴者还是同一个人,以蕾哈娜的才华和美貌身边不缺追求者,可她竟然还公开对媒体说“:我最爱的仍然是他,我跟他之间刻骨铭心,深深的爱恋,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正当人们匪夷所思的时候人们注意到,在蕾哈娜的原生家庭有一个酗酒并且酗酒后会打她的父亲。施暴的父亲和施暴的恋人,如此雷同的行为让我们找到了蕾哈娜对这段感情执迷不悔的真正原因,当小时候父亲打她的时候,小小的蕾哈娜并没有判断事物的能力,她只能觉得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爸爸才打她的。她承担着父亲的错误,于是在她长大了之后,在恋人的关系中找到了幼年时候痛感的复制,蕾哈娜潜意识也觉得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恋人才打她,所以让家暴的恋人满意其实就是小时候让酗酒暴力的父亲满意的一种复制。弗洛伊德解释这叫强迫性重复,。如果我们儿时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会希望自己在成年时重建还原那个场景,以完成早期心理创伤的修复,也许在蕾哈娜的生命历程中要用很多年的时间不停的重复这样的痛苦经历,才能够明白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错。 这种卑微的性格还会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要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去赢得外界的关注,赢得自己父母的认可。因为不管他们做的多好,父母都不愿意肯定他们,所以他们的内心是绝望的。三毛在其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就是三毛的父亲,为什么三毛这么在意他爸爸的欣赏呢?因为他的爸爸是一个十分苛刻的人,在三毛成长的过程中,他对三毛要求很高,而偏偏三毛小时候非常淘气和叛逆,当三毛无法达到父亲的期望的时候,通常换来的是一声叹息,这让小小年纪的三毛认为我是不好的,不但没有价值的甚至是有罪的,因为我不能让爸爸开心让爸爸喜欢。虽然三毛在她生前已经是十分有名的作家,但是在她内心里有一种隐隐的自卑和心虚挥之不去。 总之,价值感通常就在不经意的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中潜移默化的建立。有了它,我们才会有了面对挫折的底气,不会轻易的用否定自己的方式去攻击自己,也不会盲目的追求周围的认可而不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虽然原生家庭影响着我们的安全感、独立性和价值感,这三个部分也是我们重要的生命根基,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原生家庭是不是一直要给我们背起一个黑锅,成为我们人生失败的借口呢?我们不是一辈子活在童年的人,我们会长大成人,进入学校,走入社会,不同的环境都在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且我们也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那么我们怎样去减轻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与父母和解 我们可以尝试让时间推移,回到过去父母出生的时代,他们成长的那个环境,去反思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父母的教养方式,理解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我们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有局限性,虽然父母的做法对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他们对你的伤害也不是故意为之。我们相信他们是爱我们的。 另外,我们还需要去全面去了解父母的人格品质,去思考,父母的缺点是否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说一个严厉苛责的妈妈她可能是一个勤俭孝顺的子女,一个非常严厉甚至不苟言笑的爸爸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对家庭全然付出的人。当我们全面的了解父母人格品质的时候,才能正确和客观的评价父母。父母已经做到了哪些,已经给予了我们哪些,当你看到所有这一切的时候你才能心怀感恩,重新看待他们给你的伤害,最终从心里与父母和解。 第二试着接纳自己 大多数人面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持一种对抗的态度,不愿意接纳自己的过去。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包括我们一些负面的经历也是有价值的。 Mittal等人在2015年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测试人们集中和转换注意力的能力,并要求被试填写与自己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相关的量表,结果发现,童年遭遇过负面经历的人,转换注意力的能力更强,拥有更加优秀的创造力。另外还有研究表明,拥有痛苦童年经历的人往往比那些有幸福童年的人,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他人的内心状态;------Khazan,O.(2017).Canadifferentchildhoodenhancecognition?TheAtlantic.生活在童年不确定环境的人,在重大压力的考验中,反而容易表现更好。也就是拥有更高的“逆商”。------Ellis,B.J.,Bianchi,J.M.,Griskevicius,V.,&Frankenhuis,W.E.(2017).Beyondriskandprotectivefactors:Anadaptation-basedapproachtoresilience. 当我们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过去,不再将不幸的童年的经历看成是一种问题,而只把它看作我生命独特的发展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的接纳自己,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让自己更好的前行。 (3)对自己负责 当我们成人之后,要敢于剖析自己,抓住任何一个让自己变得自信和强大的机会,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归来,泪满衣襟的对史湘云诉说自己的孤苦伶仃,史湘云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史湘云自小父母双亡,无兄弟姐妹,由叔叔婶婶带着长大。这样悲苦的身世,却并没能让她如林黛玉般悲悲戚戚,反而“众芳摇落独暄妍”,懂得珍惜该珍惜的,舍弃该舍弃的,在自己独有的人生中开心畅怀。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