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恋

2018-08-09 09:02:05 松果小编
  母子关系是血缘关系中一个较为独特的类型,因为它具备两个特征:第一,它属骨肉至亲(儿子系母亲所生);第二,它属异性关系。父女关系虽也属异性,但却非生育关系,母女虽为生育关系,却不是异性。所以,母子关系中携带着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两种亲情,也因此,有关母子情深的故事也是颇为丰富。母亲与父亲的不同,在于性别,这种性别差异决定了母亲与父亲不同的思维方式。女人感性,男人理性,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母亲之于儿子,这种感性与母爱结合,便显得比较特殊。   打个比方,古今中外,婆媳之间不和者要远多于翁婿之间,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母亲和儿媳均为女性,她们均围绕着一个中间人做文章,这个人就是儿子。可岳丈与女婿之间还有个女儿呀,为什么他们之间就比较不易发生冲突呢?   这就要探讨女性的思维方式,上面说了,女人比较感性,母亲与儿媳都不例外。所谓感性,就是表达直接(情绪化),不太受理性控制,特别是女人生理结构的特点,要求她们必须依赖男人才可以“产生价值(生儿育女)”,也就是说,如果缺乏男人的爱,女性的主要作用便得不到发挥。   这种感性特征导致女性一般比较被动,却又渴求男人关注,如果男人不关注,女人就显得无奈、孤独,再者说,女性天生比较柔弱,不仅需要男人关注,还需要男人的保护。因此,当她们认为得不到这些需要时,便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起伏。   许多家庭都有这种现象:当夫妻关系发生矛盾,甚至导致貌合神离时,儿子一般都会站到母亲一边,与父亲形成对峙。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那是因为母亲相对父亲而言是弱者,站在母亲一边,是出于对弱者的保护和同情。听起来不无道理,然而在有的家庭中,母亲并不一定是弱者,就算母亲在与父亲冲突时占到了上风,也很少有儿子会站在父亲一边。这就奇怪了,是不是母子关系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俄狄浦斯期”,也有人称之为“杀父娶母期”,也就是说,儿子长到4岁后,会想将母亲占为己有,那时的儿童当然不理解夫妻关系的本质,他们只知道母亲是自己最亲的人,这不仅出于对母亲无微不至的依赖,还因为断奶后的不适应,他们误以为是父亲抢走了母亲,才导致自己脱离母亲的怀抱,加之父亲对儿子的逐渐严格,与母亲的温柔产生强烈反差。以上一系列感受,都会让儿子更加依赖母亲,这种依赖逐步延伸,形成一个男人最原始的男女冲动,这种冲动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理性、成熟,直至再找到第二个能够引发这种冲动的投射对象——妻子。   在此,我们只是说母子,上述只是涉及儿子对母亲的天然依赖,但并没有谈到母亲对儿子的依赖。   对儿子的依赖   是的,母亲对儿子也有依赖,这种依赖尤其见诸于那些孤独的母亲。上面说了,女人的孤独往往缘于她们自认为的“先生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许这种欠缺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有些先生真的对妻子比较疏远,特别有了孩子后。可还有一些女人要得太多,当先生无法满足时,她就会以各种方式抱怨,这会导致先生有意无意地疏远妻子,以回避因力不从心而形成的自卑与矛盾。   这里面便生出了问题,如果母亲感到先生没有满足她足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通过一再努力后仍然无法使先生领会到时,她就会对先生心灰意冷,这种心灰意冷会让夫妻关系出现裂痕,母亲也会因此感到孤独、无助。于是,她会自然地把更多的爱投放到儿子身上,与其说母亲是在尽责任,倒不如说是她需要自己的爱有所体现,如果把爱当成一股能量,那么,当妻子身上的这股能量无法在先生处得以释怀时,自然地要通过母爱的形式兑现在儿子身上——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折中选择,一方面,她以母爱的形式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他可以通过对儿子的爱,或者说是通过对儿子的依恋,替代一个女人对男人的需求。   说起来可能有点残酷,然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母亲也是人,而不是在深山隐居的圣人,她也怕孤独,她也需要男人陪伴,当然也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儿子便成为了母亲的一切,当一个没有长大的男孩子被迫承担这种“一切”的责任时,一个小大人就此诞生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