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东西是一种病
2018-08-04 06:36:13
松果小编
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男子年入几十万偷窃成瘾、叛逆少年偷窃成瘾、五旬小偷六进宫,偷鸡不成蚀把米……或许这种心理难以想象,诸多偷窃成瘾的人在作案之前都是这样的:精神紧张、躁动不安,看见东西(也许是不起眼的东西)就想拿,忍耐,忍耐,再忍耐,在经历多番挣扎之后,偷窃者终于付诸行动,偷窃完成,偷窃者的紧张感得以解脱,反而生出一种莫名的快感。等下一次紧张感到来,偷窃行为会重演,直到有一天,偷窃被抓,送进监狱,或者名誉扫地,接受心理治疗,否则偷窃成瘾者会一直偷下去。听起来,偷窃怎么跟嗑药一个感觉呢?没错,偷窃者在偷盗的过程中经历的神经过程和嗑药类似。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则偷窃癖案例。
刘某今年38岁,和妻子经营一家汽车配件厂,收入非常可观。不到40岁,刘某就被评为本市知名企业家,作为白手起家的创业典范,刘某多次接受报纸、杂志的专访,畅谈他的创业历程。创业成功带来了个人财富的增长,刘某开一辆价值百万的路虎汽车,妻子的座驾则是奔驰轿车,二人在多地拥有房产,个人资产达千万元。有趣的是,这位千万富翁因为多次偷窃被警察拘留,成了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小偷。
刘某可谓荤素通吃,不在乎是什么东西,只要顺手,他习惯性地给拿走,偷窃地点从超市、商场、彩票站,到酒店、会所、包子铺,上至庙堂,下至市井,刘某用他的妙手偷了个遍。刘某作案次数最多的便是社区附近的超市。
刘某从超市偷过男士洗面奶、沐浴露、鸡精,还偷过勺子、袜子和鞋油,最后一次被抓到,他的风衣口袋里塞满了口香糖和巧克力,总共不足200元。多次偷盗,刘某总结出了规律:每天早上八点和下午四点是超市人最少、员工警惕性最低的时候,盗窃成功的概率大。刘某每次偷盗都是在下午四点左右。
此外,刘某趁彩票站忙碌时偷过彩票站的现金,被抓到后,对工作人员呛声道:“我这个手表比你整个彩票站都值钱,我还用偷你的?”可是,彩票站的监控证明,刘某的确将手伸进了柜台,从中抽出两把现金,偷偷塞进了皮包里。
有一次,刘某在包子铺吃早餐时,见老板在门口与熟人聊天,屋里吃饭的人只有他一个,刘某猫着腰潜入了吧台,打开收银台的抽屉,从中抓了一把纸钞,刚要放进口袋里,被老板抓了一个现形。老板准备报警,刘某连忙阻止他说:“我不是因为缺钱,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最后,刘某给了老板五百块钱,息事宁人。
刘某在烟酒超市偷过香烟,在五星级酒店偷过浴巾和卫生纸,在健身会所偷过一次性纸杯……刘某从来没偷过值钱的东西,而且,他偷到的钱和物品,不是扔掉,就是丢给了路边的乞丐,在超市偷东西被抓到时,刘某说他偷东西是为了接济穷人。警察询问时得知,刘某每次都把偷到的东西送给了一位住在天桥底下的流浪汉,为此,他不惜每次开车10公里,特意给流浪汉送去。
在派出所,民警认出了刘某,“刘某,我都抓你好几回了吧——我说你呀,你自己好歹也是个企业家,身家没有千万,也有百万吧,咱不差这点小钱儿啊,怎么能干这种事儿呢?还一而再,再而三,就你这皮带,随便剪下来一段也比那巧克力值钱吧?你偷那么点东西干吗呀?”刘某懊恼不已,愧疚地说:“真是对不起,又给您添麻烦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看见了就想拿,藏着掖着,躲着监控,躲着工作人员的时候觉得特过瘾。偷完我就后悔,可下次又控制不住。”
刘某单次盗窃数额不大,构不成盗窃罪,但是他多次在超市行窃,累计数额超过万元,刘某可能面临监禁的刑罚和大笔罚款。妻子从未听闻刘某偷东西的事,见到丈夫西装革履地坐在派出所里,既气恼,又意外。经心理医生诊断,德海患有偷窃癖。
患偷窃癖的人很多,在偷窃行为中,5%是偷窃癖行为,且女性居多。德普大叔的前女友薇诺娜·瑞德在比弗山第五大街赛克斯百货商场窃取价值数千美元的物品,最终被判重大偷窃罪、二级入室行窃罪及故意破坏艺术罪,获三年缓刑及480小时的社会服务;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则承认自己偷窃酒店里的肥皂、毛巾、脚踏垫和电视机。
为什么“不差钱”的电影明星、企业富豪也加入到偷盗行列中,其实是偷窃癖作祟。偷窃癖是一种成瘾行为,如同赌博成瘾。偷窃癖者无法控制偷窃行为,即使遭到惩罚,依旧反复作案,其偷窃不是因为自己需要,也不是为了钱,他们总是偷窃一些不起眼,不值钱的小东西,有的人偷过就扔掉,根本不用偷来的东西。也就是说,偷窃癖偷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偷窃癖者自己承认,偷窃的过程令其获得某种快感。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有时会处在精神上的困境,而偷窃产生的快感能让人暂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快感和身心解脱的感觉难以摆脱,让偷窃行为一再发生。偷窃时,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主要是焦虑和恐惧,偷窃成功后或者被抓后,偷窃者都会感到内心羞耻。但在羞耻之外,偷窃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偷窃癖者不会主动求医。
偷窃癖的神经机制与物质成瘾有共同之处,对物质成瘾有效的阻断剂能够减少偷窃癖者的偷盗行为,因此临床上使用药物治疗偷窃癖。每一个心理障碍都不是建立在简单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除了生理因素,偷窃癖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
偷窃癖者常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即使是那些外人看来的成功者,他们内心空虚,处于无聊、苦闷、厌烦的状态下,缺乏有效的人际支持。唯有在偷窃时,病人才获得心理上的刺激,短暂告别沉闷、一成不变的生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偷窃癖者普遍存在幼年家教不良,如缺少父母关爱,与父母缺乏情感沟通,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能给予足够的爱和支持。这样的环境既影响大脑的发展,也影响孩子必要的健康人格的发展。虽然偷窃癖是一种病态心理,但法律不会对偷窃癖者从轻处罚。
您了解偷窃癖患者的内心活动了吗?我是悠悠,有困惑可以私聊我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