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

2018-07-28 15:23:52 松果小编
时常空虚?害怕被抛弃?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暴饮暴食?自虐狂?自杀倾向?如果你有这些行为倾向,那可能不是患上了抑郁症,而是走向了边缘型人格障碍! 首先,我们要了解人格障碍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在我们的成长生活环境中,人格的一些不良变化。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但是只要能够处理得当,一般是不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的。 那么,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呢?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准确的定义: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简单来说就是对自我的极端否定和自我毁灭性,以及时常控制不住的做出一些冲动行为。 说起来高大上,其实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说,在电视里常常看到“中年夫妇家中离奇死亡,凶手竟是引以为傲的乖孩子?”、“女白领天桥自杀,情绪激动”等新闻。也许作为常人的我们无法理解,看似优秀的好孩子怎么会杀害自己的父母?年轻漂亮的白领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呢? 其实,这些问题早已有人做出了回应。据调查,在所有的犯罪当中,有60%以上都曾缺乏父母的关爱。这里的关爱不仅指物质上的关爱,最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关爱。所以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环境里,也可能会存在边缘型人格障碍。 也就是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最大诱因,就是父母。我们都知道,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我们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正确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应该怎样爱孩子。有些父母认为给孩子足够的吃穿用度,上好学校,就是爱孩子,从来没有去在意过孩子内心的感受和精神状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不关心自己,陷入到自我否定中,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报复”父母。而这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阻止,就会慢慢形成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而对自己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之前所说的两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不是边缘型人格呢?这里有一些小测试,如果符合下列九个选项中的任意五个选项,就可以初步判断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1、为避免遭到真实的或者是想象出来的遗弃而进行疯狂的努力(不包括自杀或自残行为) 2、极其不稳定且激烈的人际关系,特点是在对他人的极端性理想化以及极端性贬低之间的摇摆 3、自我认知混乱:明显的、持久的自我意向,或者自我感觉的不稳定性 4、至少在两个领域方面出现冲动性,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冲动性(如过度浪费、性行为、物质滥用、开车莽撞、暴饮暴食) 5、反复出现的自杀行为、自杀企图、自杀威胁或自残行为 6、由于显着的情感反应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一般持续2至3小时,但极少持续2至3天以上) 7、慢性空虚感 8、不恰当的激怒或是无法控制的愤怒 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测试完了,你是不是边缘型人格呢?如果不是,那恭喜你;如果是的话,也请别担心。这里有一些适合你的办法,可以参考参考哦。 (1)、给自己创造一个两个极端之间的其他选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非“非黑即白”,所有事物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在快乐的同时,有可能会有痛苦,这就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人。 (2)、凡事不要追求太过完美,要懂得劳逸结合,细水长流。对待感情,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慢慢培养,找到一个愿意一生一世爱你的人。 (3)、遇到问题不要太依赖他人,要靠自身来解决。在遇到烦心事时,也不要归咎于他人,挫折才是让自己变得更坚强的良机。如果有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也不要急着想方设法去缓解这种不满,而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获得他人的帮助时,要将其铭记于心,感谢周围的人。遇到痛苦也不要以为“痛苦的原因就是他人没有好好帮忙”,因为别人可能也会因为没有帮上你而感到内疚。 那如果你觉得身边有人是边缘型人格,又该怎么去与他相处呢? (1)、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想要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稳定不变的态度,长时间的与他打交道。千万不能跟着他一起eu,或者对他抱无谓的同情,或者提出“有什么事就来找我帮忙”之类的帮助。 (2)、温柔与爱也有限度。我们不可能无休止的帮助他们,必须要设置一个底线,并且决不能抱着好奇的态度去打探他们的隐私。 (3)、“保持冷静”十分关键。母亲会毫不吝啬的关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周到路飞的保护。从这个角度看,母亲式的交往方式,并不适合他们。我们更需要的是父亲式的态度,也就是:说一不二,定好规矩与底线,言出必行。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静观其变就好。 (4)、别跟着他团团转。对于有自杀企图的人,我们不要被他引入到他的情绪当中。我们可以与他推心置腹的谈一谈,与他约法三章,让他答应不再做出这样的行为,并明确违背诺言时要接受的惩罚。也就是说,要明确的限制他的自由,避免他作出危险行为。 好了,了解了边缘型人格障碍,你是否对自身以及他人有更深的认识了呢?希望这篇文章对你及身边的人有所帮助。下期我们将继续深入人格障碍话题,探讨另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