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心理咨询师

2018-06-26 17:07:37 松果小编
转载至原创: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吴涵锋2015-07-06 今日农历五月廿一,夏至三候“半夏生”第五日,明天就是一年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了。 这几天天气还正好凉着,节气之交,各位注意休息保暖,勿着风寒、勿劳筋骨。 这个题目跳票好多次了。原本的期望,是通过分享一些“内幕”,帮助准备接受咨询的当事人,最好能不花一分冤枉钱,就能找到专业能力过硬的咨询师。 可是稍一琢磨就沮丧地发现,这个目标太过理想化——因为即使带着我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还是无法保证在不接触咨询师之前,就清晰地判断出某个从业者是否靠谱——心理咨询的水,真不是一般的深呐…… 所以只能尽力而为,说说基于我的工作经验和对咨询的理解,在判断一个咨询师是否合格、如何避免所托非人的风险上,有哪些可供参考的维度。 说到底,能否找到合格的、专业的咨询师,取决于当事人有多可靠的渠道,能了解到目标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心理咨询这件事的复杂程度,很难要求一个当事人对它有极其深刻的了解,由此来判断咨询师的深浅。所以只能照猫画虎,我就假设是我自己准备挑选一个靠得住的咨询师,那么带着十几年的一线工作经验,我会关注哪些事情呢? 开始咨询前: 1、最好的了解咨询师的机会,是安排预约的过程。 如果有可靠的口碑渠道,再加上自己亲自电话或邮件与咨询师讨论设置安排,基本就是最理想的条件了。 对咨询过程本身的疑问、基本的设置安排,最好能直接向咨询师询问——这些都不是咨询内容,咨询师有义务花时间跟你交待清楚,所以不用跟他们客气。 而交流这些的过程里,可以关注以下方面: 咨询师能否开放地面对我的疑问、而非拒绝或回避——假如开始就无法坦然,咨询中又怎能真正“真诚”? 咨询师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对待我,而非急躁或敷衍——假如几分钟的倾听都做不到,怎么相信他能hold住一个小时的咨询? 咨询师能否注意到我的情绪,而非只关心事务性的内容——听“过程/背景”的能力,是一个合格咨询师的基本能力; 咨询师能否清晰地告知、且坚持他的基本设置,比如时间、收费、场所等等,而不是“有求必应”——如果没有保护设置的力量和勇气、或没有设置应该被保护的意识,这样的咨询师会把咨询弄得越来越混乱,也没有能力面对将来咨询中的“攻坚”时刻; …… 大体上,因为有经验的咨询师本人必然达到了一定的整合度,所以会呈现出一定的“弹性”、同时也会是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无底线的柔软或“权威感”过于明显、或莫测高深遥不可及,都反映出咨询师内心不够饱满或平衡——顺便提一句,对咨询师来说,不用琢磨怎样“表现”成这样,因为这是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状态,与其考虑生硬地“攀附”这种状态,不如踏踏实实地多花点时间觉察自己。 2、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在网上搜索到咨询师回答的一些问题、撰写的一些文章,或讲课的音频视频——因为这些是另一个相对直观的渠道,可以观察和感知咨询师对专业工作的理解、以及本人的风格和气质,而且, 不用花钱。 目前越来越多有经验的从业者,都开始关注如何在咨询前能让当事人对自己有更直观的了解,而非教条地在咨询之外保持“神秘感”——那是对弗洛伊德时代所谓“节制”和“中立”的僵化理解。现代的谈话治疗领域,更多地渗透进了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因素——咨询师首先是个活人,然后才是“咨询师”这个“角色”。 所以我个人更希望看到的,是带有咨询师本人内心活动的文字,而非仅仅是用理论或经验解读某些现象、“分析”某些“问题”——当然不能说喜欢把探照灯向外打的就一定没水平,只是这样并不利于我了解咨询师本人。换句话说,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个咨询师想让我看到什么”——这更像是有选择的“表现”,而不是“这个咨询师是什么样子的”——更开放的“呈现”。 3、许多咨询机构的网站上,都能查到咨询师的照片和文字介绍。通常这些文字简介会包含培训经历、职业资格等级、专长或风格等等。 除非万不得已,我不会选择只能查到这些资料的咨询师——因为其实这些资料看了也白看,第一我根本无从知晓这些信息的真实性,第二即使属实,这些东西看似很有针对性,其实却空洞无物且经不起推敲——所有这些内容,与咨询师是否有可靠的专业能力,几乎是呈“不相关”状态。比如从业者完全可以列出罄竹难书的培训清单,做起咨询来照样狗屁不通——并非危言耸听,这种情况绝非少数! 嗯,认真说来,上面说的“万不得已”并不存在。因为假如我只能找到这么点资料的咨询师,说明我花的准备时间还不够多,与其盲人骑瞎马地花这么贵的咨询费去碰运气,我宁可多花点时间再好好搜索或打听一阵。 4、声称自己擅长诸如“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场”“青少年”“EAP”……每多一个标签减1分,满分5分——什么钱都想赚,要么说明是个新手,急迫需要增加个案经验,所以饥不择食;要么反映了更深层的认同弥散——连自己是谁、能干什么都不知道,还能指望ta有多靠谱的专业能力?顺便吐槽一句,现象学的分类在实际咨询工作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分类方法本来就是伪命题。 5、大包大揽号称能搞定某些/很多/全部“心理问题”的,不是骗子就是白痴——心理咨询的效能根本就不是咨询师能单方面决定的,敢夸这种口的压根儿就是外行,一秒钟也不用考虑。 先想到这些,有我没想到的,各位有疑问的可以在评论或后台提,我再补充。 假如已经开始咨询了,如何判断咨询师的能力是否可靠呢? 1、最简单直接的甄别指标:我对自己内心的了解,是否在增加、在扩展?同时如果咨询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比如3个月以上时,可以再加上一条“我的整体生活和情绪状态,是否出现了改善的趋势?” 上面这个说法是为了尽可能严谨些,才这么表达的。因为有一小部分个案中,由于当事人的特质和与此直接关联的困扰性质,咨询在早期阶段很难表现出明显的“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症状”或“痛苦”减轻了。 但是!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假如咨询师能力OK,大多数咨询是前几次就会开始展现效果的,比如情绪改善、症状缓解、对走出困境的信心增强等等,而假如是上面提到的这少数情况,这些“效果”没有如期而至,那么也应该会有“认识扩展”的反应出现——比如“哦!原来事情/我自己/别人还有这一面”,或者“咦?我怎么从没想到过……”“第一次有人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内心活动——即使“问题”未见实质性的改变,但这些细微的、外周的渗透和积累,正是所谓的“改变”必经的过程。 反之,如果我发现咨询就像陈词滥调,周复一周没有任何“新鲜”的体验产生,甚至咨询师对我说的话就像居委会大妈一样循循善诱滔滔不绝,却又空洞无物、无法引发我内心产生新的理解和自我探索的欲望,那么这个咨询师多半不太对劲了。 而开头还提到了一个补充条件——一段时间之后,认识的扩展必然带来体验的改善,如果后面这一条迟迟不出现,也完全有必要直接跟咨询师提出讨论。 需要再次强调一下,咨询效果不单单是看“问题有没有消失”来判定的。这涉及到咨询如何发挥作用,之前有许多篇文章都具体谈过,再简单提一下:扩展的内心疆域带来更大的空间、释放出更多的心理能量,于是拥有了更多内心资源,“问题”自然发生变化。——心理咨询的支点并非直接指向“问题”,而是通过扩展当事人对自己的认识,改变了原本僵化的认识和应对“问题”的整个内心系统,才能产生咨询效果。 所以有没有帮助,关键是看自己的内心是否产生了更多新的认识、新的情绪体验,只要有这种趋势存在,“问题解决”只是迟早的事。 2、咨询师是否重视、关注我们的关系变化? 我不能再具体解释了,因为篇幅太长。如果要让非专业人员看懂,再简单的说明,都得涉及整个心理治疗的理念,不该是这一篇文章应该解决的问题。 简单说来,有经验的咨询师一定极其重视咨访关系——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从这最直接的互动中获得一手资料。 所以最常见的情景会是这样:咨询师会隔三岔五、甚至每次咨询都会问“你对我们这次咨询感觉如何?”“你对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的咨询感觉怎样?”“你对我有什么感觉/看法?”等等。如果我的咨询师在前五六次咨询中,上述问题一次也没出现,我会考虑换人的。 另外假如我对咨询师提出了抱怨、不满或针对他本人的疑虑,而他看起来并不想跟我详细讨论这些,反倒是掩饰、回避、甚至反唇相讥,那么可以到此为止,不用再浪费钱了。 3、我愿意对咨询师透露的事情/想法/情绪,是在变多还是变少? 良性的咨询过程,趋向于信任和贴近。所以如果咨询师让我慢慢地越说越多,甚至某天我忽然发现:“啊!我居然连这也跟他说了!”或经常出现“咦?我怎么还记得这么件事……”——这些都是咨询师的“抱持”能力够强的指征,同步的,此时我应该会感觉这个咨询关系让我体会到安全和放心。 反之,如果我发现随着咨询进行,我有越来越多的话是不能说、不愿说的,那就说明咨询师太多时候无法理解我、甚至让我感到真实的表达是不安全的,那就赶紧走人,要是走前能骂他几句出出气,那就更完美了! 4、咨询师能否经常发现我“看不见”的东西? 比如我说了一段话,咨询师的反馈常常让我感到既意外、又能触动我的情绪——这就说明他“看到”了我内心存在着、却被我自己忽略的东西。 后面这个“触动情绪”很重要,如果仅仅是听起来很新鲜,却无法扰动我内心的感觉,那么也许他只不过是抖机灵或卖弄什么现成的经验和知识,使我们双方都产生“自己变聪明了”的错觉; 但是如果咨询师的反馈经常能“勾起”我内心的感受,那就说明他是真的有能力触及到我内心“隐藏”的部分,这就是真正的“干货”了。 5、假如我对咨询师提一些要求,得到的反应是怎样的? 之前有很多次提到,绝大多数情况下,咨询师的反应应该是“回应,而不满足”——咨询早期尤其如此。 假如咨询师对我的要求总是二话不说就答应,这并不说明他是个好人,这说明他是个“滥好人”——顺应当事人内心的欲望和动力,完全不可能实现“扩展”当事人内心世界的目标。所以如果咨询师大量地干这样的事,只能说明他自己的边界和内心力量有问题,面对要求时无力维持咨询师的功能,所以这样的咨询师,虽然让人感觉人畜无害,但恐怕也没多大用处。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既能关注我提问的背后动机和心理动力,也能关注跟我保持情感连接,而不是只顾揭示表面之下的东西,却总是忽略我可能体会到的被拒绝感…… 6、还是先写到这儿吧,另外前文提到关于预约时可以注意的几个方面,可以在咨询开始后继续关注,因为那些都和咨询师的基本功有关,基本上这里提到的这些条件,如果你的咨询师每条都能做到七八十分,就已经很值得继续了。最低限度,这样的咨询师一定能帮助你向前走一段,所以你就专心关注自己、呈现自己内心的过程,让他们也能专心发挥“帮助”的作用,这样基本就能把你付出的咨询费最大化了。 以上可能并不完整,想到多少写多少,有疑问或疏漏,欢迎提出和指正,谢谢~~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