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结束,孩子和家长们都可以松一口气了。在孩子的咨询中,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家长希望孩子去做咨询。
第一,孩子的年龄小,还不太懂得主动去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
第二,做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有义务使孩子身心健康。
虽然在《其实我不想离婚》的咨询手记里,有过成功的非自愿咨询的案例。但多数时候我仍然不建议这样。一位离异单身的妈妈,因为焦虑孩子的事情前来咨询。孩子初中了,成绩很差,自由散漫,不写作业,不记笔记,爱看电视打游戏,现在已经不听他的管教,不爱跟她说话。妈妈的说法是其他事情都还好,只要牵扯到了孩子,就会焦虑的不行。
收集了相关的资料,给她做了很多的分析。咨询师给她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帮她看到了之前很多的看不到的东西,引得她一个劲的说:对对对,是是是。有时候爆出一两句:你说的太有道理了,我怎么没想到。感受到了她的信任和认可,咨询师进一步指出她很多的问题。根据咨询师的细致指导,孩子慢慢跟她关系好了。
因为这样有效的改变,她寄希望于让咨询师也同样有效的去改变孩子。她请孩子做了房树人测试,孩子同意了,请注意,这个同意跟自愿是两回事。虽然妈妈的态度是好的,没有强迫,语气是温和的,但这个同意是碍于跟妈妈的关系,并不是孩子自己觉得需要帮助。之前咨询时就提醒过,不要勉强孩子来跟老师谈话。因为妈妈的这个想法,咨询师跟孩子的交流费了很多的精力。后来的几次咨询中,妈妈反反复复的焦虑,让已经好转很多的孩子,跟着妈妈的状况时好时坏。妈妈每次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这不是自愿,这是没有遵循咨询设置)一旦孩子出状况了,就来做咨询。这时候,妈妈终于意识到,是她自己的不稳定,没办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咨询师提醒她,这样的反反复复,最后可能导致孩子跟她彻底的决裂,对她彻底丧失希望。
后来她按照咨询师的步骤,一步步改变自己,改善亲子关系,包括教育方法指导。孩子比大人灵活多了,很快接受了学习辅导,自己合理安排游戏和电视的时间。
从这个案例,可以做如下思考:
1.信任在这个咨询当中很重要。妈妈因为信任咨询,采取的方法逐步改善了亲子关系。中途因为擅自做主,使得孩子的情况反复,走了弯路。
2.孩子自己没有愿望,咨询做起来就很被动。妈妈是自愿来的所以妈妈非常配合。但在咨询过程当中,又不能完全的随性。自愿+必须的疗程设置,才是咨询有效性的保证。因而自愿的原则是灵活机动的。
3.专业的分析判断对于究竟怎么自愿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做过的其他咨询中,也有父母直接让孩子咨询的,这个自愿的原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