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你的孩子正在羞辱中扭曲成长吗?

2018-05-31 23:28:05 松果小编

作者:静静的海(心理咨询师)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的火热,无论是网络大V、还是普通新手都可以将各种生活趣事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


其中朋友圈里转发的一类视频似乎很受大家喜欢,就是以萌宝为主题的视频,宝宝们天真无邪地表现让大家为之轻松一笑:但是有一些素材看了却让人心里不舒服;


有的成年人把孩子正伤心难过时的场景拍下来,甚至有时故意激怒或羞辱孩子,孩子无助时的哭诉和反抗并不能让这些大人住手,反而以此为乐;


有些孩子不想自己出糗时的样子被别人看到,他们一再要求别拍了,但是这些拍摄者们大多是孩子的爸妈,他们并不以为然,还会认为孩子此时的言行很具有喜剧效果,完全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和感受。不仅自己开心大笑,还把视频公之于众,或为了博得点赞,或为了经济利益,有的还把各种愚弄孩子的视频做成了系列节目。


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版权了,但是人们似乎从来没考虑过孩子也需要隐私、尊严等问题,甚至还有人不屑地说:一个小孩子能懂什么啊? 中国人似乎喜欢以羞辱小孩儿为乐事,还不允许孩子抗争,经常以一句“就是跟你玩儿呢,你怎么还急了?”而把孩子的诉求压制下去。


我朋友的孩子小梓上幼儿园时,有一个阶段我朋友工作特别忙,就由小梓的爸爸接送。她爸爸单位离幼儿园很近,幼儿园放学早,爸爸接上她还不到下班时间,就把她带回单位再待一个小时才回家。


爸爸办公室有两个同事很喜欢和小梓说话,但并不是正常地和孩子交流,而总是把她当个小动物一样捉弄。比如装出很凶恶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孩子,孩子吓得直躲,他们则乐得哈哈笑起来; 或者故意骗孩子,看着孩子很懵的眼神会大笑起来。可以想像当时小梓一定从大家的表情中感觉到了什么地方错了,但又不知哪里错了,于是她惶惑不安、不知所措。


我朋友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孩子那么小也没有能力把她的事告诉妈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小梓和外人打交道时流露出了不自信,说话时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时比较退缩。这让她有点着急,但一时也不明原因。


有一天,小梓和她爸爸从单位回来,妈妈看出女儿似乎哭过,问怎么了,小梓委屈地说:刘叔叔说爸爸不要我了! 她爸爸解释说,那位同事跟小梓开玩笑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小梓被吓哭了。这时妈妈才知道他们经常这样逗孩子。我朋友责怪丈夫不懂得保护孩子。丈夫虽然对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满,但他不认为会给小梓带来什么影响。


朋友后来请我帮她忙,我跟他爱人从心理学的角度仔细谈了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 他从事实中也看到了影响,因为小梓有两次从睡梦中哭醒来,问她做了什么梦,都是说梦到爸爸妈妈不要她了,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大人一些无聊的玩笑会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她爸爸终于意识到这事对小梓的影响,也非常懊悔。他说以后宁可得罪同事也绝不允许同事再捉弄孩子了。当然同事捉弄孩子并没有恶意,看到家长不高兴以后就不好意思再这样了。


有教育专家说:逗孩子玩儿和“捉弄”孩子是两回事。“逗”孩子应该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大人参与到儿童的欢乐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孩子快乐的事件; 而捉弄孩子却是利用孩子的纯真故意哄骗或吓唬孩子,把孩子当成小丑一样戏弄,让他们犯错、哭泣和害怕,其目的是为了让大人们开心。


但这些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耻无措的体验、会有担心、失落和恐惧感。严重的会留下心理阴影,造成心理问题。和孩子玩也是一种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害怕,却博得大人们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所以请善待我们的孩子吧,不要让他们在羞辱中扭曲地成长!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