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尊重与理解
2018-05-22 19:44:28
松果小编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有两个词是我们经常听见的,也是在我们抱怨中或争吵中经常挂嘴边的,那就是“尊重”和“理解”。
似乎很多人都喜欢表达出“我尊重您......”、“我能理解您......”,也有很多人委屈、愤怒地说出感受不到尊重,没人能理解我。
于是,我不禁地思索着,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地做到“尊重”和“理解”别人呢?
首先谈一谈“尊重”是什么?
古时候,尊重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而现今更多解释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
如此看来,平等相待的交往,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与家人、与朋友的交往时,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令者,也不是唯唯诺诺的执行者,而是可以容纳别人百家之言,亦能表达自己所思所感的状态的表现。
举个例子,当亲友向您表达,我不喜欢这个人,您别再和他交往时,然后会说出一堆支持他观点的理由。而您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想法,您是否能畅所欲言的表达,而不被中断?是否能在沟通过后,能按照您的坚持而不勉强您接受他们的建议呢?
似乎许多时候,我们都在"我为您好"的笼罩下,感受不到尊重,于是委屈、纠结、痛苦。尊重被忽略最严重的,我想应该是父母和孩子的交往互动,在孩提时候,我们的许多感受和想法都被大人们忽视着,于是,无论物质是否得到满足,精神上总是被打压,久而久之,许多孩子自我评价过低,长大后,有些人也许放弃了争取尊重的权利,也许采取同样不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我们能怪谁呢?因为谁都没有习得尊重,父母亦然。
所以那些一边说着尊重,一边强迫别人做不自愿的事情,或者对别人坚持己见就甩脾气的人,其实是不懂什么是尊重或者做不到尊重。
如果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做法越过了您能接受的底线,我们确实做不到尊重,那我们就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不想尊重,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果我们仅仅是没有习得尊重,没关系,我们可以承认自己不足的同时,如果我们想,可以慢慢学习,慢慢感受,渐渐学会倾听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渐渐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做法,让它形成习惯。
再来看“理解”是什么?
理解顾名思义就是了解、明白的意思。它跟“一知半解”是有区别的,跟“误解”是一对冤家。
试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听过这样的对话:
“我最近心情一直不好,做什么都不敢兴趣,连出门都不想了。”
“能理解,我们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做点什么事情转移下注意力,让自己开心起来,别整天闷在家里,不好”
“我脑子很乱,很难受。”
“调整好自己,你就是想太多了。”
......
听得人是真的理解说得人的话么?我们很多时候以为的理解,其实是一种投射效应,就是我是这样的,你也是这样的。
如:在理解人背后话语的感受时,通常也是由自身角度认识并推测他人与自己有同感,您的心情不好与我的心情不好是一样的。因此,您所理解的,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误解。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没有一个人的经历是相同的,自然在成长的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下,每个人的情感、认知、意志都不尽相同,同样,在同一个个体的不同时期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别人的感受和想法,我们不一定都能理解得准确。
同样,我们过往的经历总结出来的普遍性东西,也不过个是参考值,因为人总比代表多数人又滞后归纳的知识要丰富得多。
如果我们都能承认很难去真正地理解别人,很难做到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去想,那么我们更容易去多听,多问,多澄清,或许这样才能更容易地了解和明白。
我想这样或许会少了很多郁闷生气地说着不被理解的人了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