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催眠

2018-05-15 10:07:43 松果小编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能被镌刻在神庙之上,可见认识自己是件及其重要且困难的事。


那我们是如何感知自我,认识自己的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对战争中洗脑过程里使用隔离的效果很感兴趣。这些科学家在三十年间做了数以千计的实验.后来建立了精巧的感觉剥夺隔离室。自愿者被浸泡在隔离墙内的温水中,头上罩着头盖以维持呼吸,厚厚的混凝土和软木隔除了一切声音。


与外在世界隔离下,这些自愿者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变化。他们失去了组织思考和专注的能力,心中出现逼真的想象和身体的错觉,有些人甚至还出现幻觉。大多数自愿者变得易受暗示。他们的认同感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也不再那么确定。


在这状态里,一个人感觉到另一个人或物是那么的接近,以至于无法将自己和任何其他的东西区分开来。如果没有外在客体来和自体做比较,那自体和稳定的现实感也将不存在。


实验继续下去,后果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我们人类必须要活在一个有内容有刺激的空间中,假若人活在一片虚空中,得不到任何感官刺激,那他很快就会无法分辨时间空间,意识崩塌,精神错乱。


大家觉得可能扯得有点远,刚才明明讲的是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怎么扯到感觉剥夺实验上了。 其实举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外界事物对于人的主观心理建构何等的重要。感知觉是心理的基础,唯有感知到这个实在的世界,我们才会拥有意识和思维。


就像小孩子的大脑发育心理发展,小时候越是接触到较多的适应性刺激,孩子的大脑皮层越厚,神经元数量越多,而那些从小就缺乏父母的爱抚,缺乏父母与之互动经常被不管不顾扔到一边的孩子,则会对以后的大脑发育心理健康有严重的恶性影响。


这也就是为了现在胎教流程的原因,孩子还在肚中时,就给予音乐、语言、触压抚摸等良性刺激,让其更好的生长发育。


一个人想要认识自己,必然需要先感知他存在的这个世界。只有能感知到外界的其他事物,我们才有能力来觉知自己的存在。


然而,我们每个人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首先,每个人生活的时空不同,所处的时代、地域都各有差异。因此,世界呈现给每个人的样貌都各有差别。其次,就算生活环境基本一致的两个人,由于每个人先天的气质倾向、思维特点的差异和感受性强弱的不同也会导致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与别人有所区别。


比如,敏感的个体可能会敏锐的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在大脑中对此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经验。而感受性相对钝一点的人,可能就体验不到更多的内容刺激,因此就缺少一些相关体验。 气质倾向和思维特点的差别以及过往知识经验的影响会导致大家对同样一件事物的解读和看法都彼此不同。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面独一无二的镜子,即使映照的是同一片天空,彼此的镜像也会迥然有别。


所以注定了我们人都是主观的,客观注定了和人无缘。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呈现人类共性中的某一个独特的面向。


我们的内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特质,也就必然在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中才得以显现觉察。 


通过学习成绩,我们可以大概清楚我们的智商水平,通过为人处世,我们可以了知我们的情商水平。在同这个广阔陌生的世界相处过程中,有关我们自身的诸多秘密便自然的显现出来。 


除了一目了然的事实成绩,建立在客观事实上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同形成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正如,自己满心欢喜的本以为完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任务,这时别人的相反意见却可能让你倍感挫败。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会受到来自他人看法的暗示。


最为极致的暗示发生在我们幼年。那时我们像是一张白纸,等着别人在我们身上涂抹上点什么。我们的自体感,对自己的看法认识几乎完全建立在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上。


父母一遍遍的不断灌输“你很好”或“你很糟”,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足以传达出对你的喜爱嫌弃。这种从小到大,经年累月的强烈暗示会建构起一个孩子难以动摇的自体感。


一个深受父母疼爱、经常得到肯定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本来就很优秀,值得被他人所喜爱,因而自信满满;一个饱受父母苛责、经常被否定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很差劲,不值得被他人喜爱,因此自卑自馁。


我们的成长过程本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催眠。


自尊自信这回事并不是一个客观理性的东西,他依赖的是我们在现实互动中的切实感受。


外界的客观事实是一回事,而事实对人的意义感受可能是另一回事。一个考了班级第一名的孩子未必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他妈妈对他的要求是要超过第二名20分,而他没有完成,所以虽然是第一名,但于他而言,体验到的确是满满的挫败感。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很奇怪的事情,明明有的人一无是处,却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有的人明明十分优秀,骨子里却总觉得自己矮人一截。


小时候曾遭受自卑困扰的孩子,长大了都异常的勤奋努力。这是他们为维护自体感所做的奋斗,是他们对父母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所做的抗争。


他们不单单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也是为了证明给自己看,证明自己的存在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他们所做的是一种叫做“我很好”的努力。(当然也有少数个体会选择破罐子破摔,原因以后会发文分析)


他人无论是对你人品的评价、能力的评价、样貌的评价都会触动到我们敏感的神经,无疑所有人都喜欢听好话,外界积极的评价是构建良好自体感的养料。而负面的评价则会挫伤我们,为了维护自尊和价值我们甚至会言语相向大打出手。抑或负面评价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质疑。难道我真的如他们所说吗?


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是需要他人的评价的,这是一种对我们言行的反馈,对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有效补充。虽然有时这些评价难免客观公正,那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心里有杆秤了。


真正的成长,就是从这场旷日持久的梦中醒来。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中探出脑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世界和自己。                           


作者:心师 如是

版权所有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