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幼儿教育 第二章发展比天赋更重要

2018-05-13 15:16:21 松果小编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然而这差异是有限的。即便是那些只有一般禀赋的孩子,只有教育得法,也都能成为非凡的人。   威特是近百年来德国少有的奇才。他8岁时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英语和希腊语等七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物理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上莱比锡大学,14岁由于拒交数学论文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聘请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可是,这样聪明绝顶的一个奇才,婴幼儿时期却是极傻的,连母亲和邻居都认为他是一个白痴。他妈妈当时还曾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只是白费力气。”然后威特爸爸老威特却不这样看,他认为: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如果实施发挥禀赋八到九成的教育,那么,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五十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禀赋为八十的孩子。他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儿子,没有多久,这个“傻孩子”就轰动了整个街区乃至后来整个德国。 正是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才使少年威特从一个别人眼中的“傻瓜”成为德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奇才。他的理论及成功的实践,给千万望子成才的父母增添希望和信心。 犹太人拉比认为(这里的拉比是指夫子或老师),家长应按孩子思维长项来寻找孩子学习和研究的领域。爱迪生偏向观察,于是选择发明,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于是选择理论。唯有用好自己的长处,才能找到合适自己学习与创造的领域。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的短暂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 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是中世纪的一颗明星。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发现,打破了1700多年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牛顿说过:“如果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他所说的巨人,就是伽利略。 可是有谁会想到伽利略年轻的时候曾一度想当修道士?这位科学界的天才差一点被埋没在修道院里。及时改变伽利略这个主意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凡山佐。 那时候欧洲的教育和科学都是神学的奴仆,许多学校都是设伏在修道院下的。为了让伽利略做好进大学的准备,凡山佐把孩子送到修道院的学校去学习。伽利略在学校里收到宗教的鼓励,决心要当一个修道士,把一生都贡献给宗教。 凡山佐自己擅长数学。但是,那是人们并不了解数学的用处,连大学都没有专职的数学教授。凡山佐又是一个作曲家和琵琶演员。但是他也不能靠音乐来谋生,他只能开一个他不愿意开的小铺子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凡山佐当然不愿意儿子学音乐,也不愿意儿子学数学。他希望儿子成为一名医生。伽利略的名字“伽利里奥”,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一位著名的医生而起的。 凡山佐当然不同意伽利略的这个错误的决定。他知道这个孩子从小对任何事情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人是不会甘愿长期受宗教教条的束缚的。而且,修道院中令人窒息的枯燥生活,也不是伽利略这样的人能够忍受得了的。他找可一个借口,说伽利略一只眼睛有问题,不能看书,把伽利略从修道院带回家中。 后来经过凡山佐的耐心的却说,伽利略接受了父亲的劝告,改变了想当修道士的念头,进比萨大学当了学生,虽然他始终没有成为一名好医生,可是,他毕竟摆脱了做一个枯燥的修道士的命运。而且,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时期结实了一些数学家,开始观察和研究了一些物理学的现象,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知子莫若父”如果没有凡山佐果断、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伽利略这颗科学巨星很可能埋没在修道院里。 同老威特、凡山佐一样,犹太人认为,孩子的不同爱好,或有益于身心健康,或有益于智力开发,或有益于个性形成,或有益于情操的陶冶。只有尊重和发展孩子的正当爱好,方有遂愿的可能。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