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

2018-05-12 21:53:12 松果小编
心智化,是一个过程,它一个动词。 一个过程必定会伴随一个内容,心智化过程中的内容:心理状态。 就像我说骑车,骑是动作,同时也是一个动作的过程。那么骑自行车,自行车就是骑的对应的内容。 心智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心理化。这个化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说潜意识意识化。这里,意识化,也是一个过程,意识化的内容,就是潜意识。 所以,心智化的内容,就是心理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心智化,而心智化一定与心理状态有关。 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个人的行为状态,比如他很恐惧地逃跑,或者他沉默不说话,这是外显的,可以被看见的。而是什么让他很恐惧地逃跑,在他心里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感受、怎么认知、怎么思考的,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状态。如果我们通过看到他的行为,进而看见与这个行为有关的内隐的心理状态,我们就正处在心智化的过程中。 心智化也是一个名词。刚才举的例子,也可以说,我们有心智化的能力。许多寻求治疗的病人都存在着心智化能力的缺陷。他们无法看见自己或者他人的内隐的心理状态。将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割裂开。 比如,一个婴儿刚出生,母亲认为小小婴儿只要吃饱穿暖睡足就可以,不必要在情感上或者心理上喂养它,对婴儿没有什么情感的反应,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心智化严重受损。她只能把婴儿看成是一个实体的存在,给予实体的照顾。无法将婴儿看成同时是一个心理的存在,给予心理上的照顾。 所以,曾奇峰老师说,心智化,是把自己和他人看作心理上的存在。虽然弗洛伊德没有使用心智化这个术语,但他开创了构建心理过程的基本思想,心理过程产生于本能驱力的能量进入思想的连接之中,也就是,将非心理的某些内容转换为心理的内容时的连接。没有乳房,就想象出一个乳房,这就是心智化。 比昂使用了思想的容器这个概念,他提出,一种容忍挫败的能力使得心灵能够发展出思想,这种思想成为进一步忍耐挫败的方式,而容忍本身也变得能够容忍更多。这个容忍的过程,就是心智化。 温尼科特提出自我心智化感觉的发展过程中母亲的镜映角色。PeterFonagy说婴儿在照顾者的心理中发现了他们自己的心理,因此,心智化依赖于被心智化,也就是依赖于照顾者的心智化。 由此来看,心智化的建立和发展依附于依恋关系。在鲍比的引领下,Fonay等人使用心智化的概念作为综合精神分析和依恋理论的支点,这个支点支撑着发展性精神病理学中的治疗。Fonagy在90年代初期,把单词心智化引入到英国的临床词汇中。并提出心智化的受损与依恋失败有关。ChrisFrith是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世界领军神经科学家之一,通过来自脑成像、心理实验以及对病人研究的证据,探索了心智和脑之间的关系。他在1991年提出,孤独症的整个症候群起因于单一的认知缺陷,也就是由于稳定的神经生物性损伤导致缺乏心智化的能力。而心智化通常是在依恋关系的情境中受损的。依恋关系导致一个人的心智化发展得是足够充分或者相当匮乏。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