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看重背景

2018-04-28 10:03:19 松果小编
(心理创伤形成的原因连载)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拼爹”这个词,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甚至幼儿园。入学前,调查孩子父母的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而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往往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了,父母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们心里很虚。 因为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靠背景来隔离孩子,不让他和跟真实的自己靠近。其实,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对自己不认可,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但是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其实你也知道,每个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所以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这是焦虑形成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社会上,老师和某些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 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 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父母心中认为自己不好的声音。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 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人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 周围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汪峰的一首歌中所唱,保持愤怒);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动感受到一种无能的感觉。就如当年,体验到父母背景来压低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得到发育。 在家庭中弥漫着中药的味道,父母觉得孩子永远需要吃药,比如吃一些维生素之类的,这就暗示着孩子,你有病。 还有就是,家庭里有一个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心生疾病,比如高血压、牛皮癣、眩晕症、偏头痛,而他本身是没有器官性病变的。 这种情况,往往揭示的是这个家庭有被掩盖的问题,要么是跟上一代,要么是跟下一代,而这个人有很敏锐的感觉,他发现了,但同时很真实的表现出来时,被集体指责,所以,他往往悲哀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来维系家庭的表面平衡。 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承担起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用心去感受备受指责的人,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借由他们的勇敢来看看自己的可能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里面往往是被压抑的真实自我,有的时候,人们会很恐惧看到这一点,这常常涉及到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是真实的强大,还是虚张的强大。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