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五一小长假了,节假日调休已经成了惯例。比如今天是周六,平时应该休息的。可是因为后两天要和五一的假期凑在一起进行调休,所以大家今天都必须正常上班。有调查显示:这种调休式的上班状态会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不知道对这件事你的内心感受如何。 周末一般我们能休息两天,赶上五一法定假日经过调休我们有了三天的小长假,明明比平时的周末多休息了一天,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会觉得吃亏呢?原因是按照惯例,你今天本来该在家里过周末的,可你还得一大早匆忙赶到单位上班,这打乱了你内心长期设定好的预期。
你会觉得这一天的休息日被剥夺走了,所以心里会觉得损失了什么;却并不在意其实这一天并没有损失,反而还多了一天假期,可你今天上班的感觉依然不痛快。 与此相同的心理状态还有很多:比如依然是这个五一小长假,三天的假期、高速又免费,大家都利用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出去转转。 而你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出去旅游,在同事、朋友回来后兴奋地聊他们的经历见闻的时候,你内心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又会跳出来。甚至等不到他们回来,每天他们在各种社交媒介上晒的那些美食美景,都会让你内心有种隐隐的失落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教授卡尼曼等人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损失厌恶效应。 人类天生讨厌损失,这种心理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 卡尼曼教授曾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交给实验者每人50元,然后拿出一个钢蹦说:如果抛钢蹦头朝上,我给再给你50元,如果头朝下你就把50元还给我。当然你也可以直接拿50元走人。结果大部分人选择直接拿了钱走人。因为一般人都不愿意煮熟的鸭子飞了。 接下来实验升级:先给他们100元。如果参加游戏,钢镚头朝上就可以带走100元,如果头朝下就把100元还回来。但是如果拒绝玩这个游戏,保安会从参与者身上拿走50美元,这时大部分人会选择赌一把。有趣的是这些钱本来是实验方给的,但此时这些参与者们已经认为这个钱已经是自己的了,要想再吐出来50元他们就会觉得心疼。 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例子:本来你朋友说好请你吃饭,结果因为有事又取消了。你除了感觉对方不在乎你之外,还会觉得那本来属于你的一顿饭忽然没了,你内心还会产生一种损失感。 去商场购物也是如此。商家经常举办一些送赠品的促销活动,告诉你买了这件商品你只需要再添多一点钱,就会再送给你一件物超所值的商品。一般人都会选择即使加钱也要拿走那件赠品。因为我们会认为,那件赠品就是同我们购买的商品一起已经属于我们了,假如我们不带走的话,就等于放弃了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事实是回到家你会发现,你多花了钱买回来的这件赠品其实你并不怎么需要,最后的结果大多是把它扔在哪个角落并忘了它。
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由于非常害怕损失,股票的拥有者在股价下跌时为了避免损失,宁愿冒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而继续持有股票,希望有朝一日股价能重新上涨;房地产市场也一样,价格越低成交量也越低。 卡尼曼等人在损失厌恶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出前景理论:说服一个人改变他的观点很难,这就如同让他放弃已拥有的一件东西。 假如你想说服一个人最好不要告诉他能收益多少,而是告诉他如果不做这件事,他将会损失多少,这样的说服效果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