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是如何“占领”小学生的?
2018-03-19 16:47:47
松果小编
《王者荣耀》不只吸引了众多成年玩家,更成为很多孩子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认为游戏让人成瘾,开发者应该检视自己的道德义务,而有人却觉得,所谓游戏成瘾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对于成瘾的焦虑一直和游戏的发展史纠缠、伴生。“00后”少年彭某因沉迷《王者荣耀》游戏,多次偷钱买装备;深圳12岁小学生偷家里保险柜2万元充值游戏;浙江某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使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花掉3.8万元。一时间,手游《王者荣耀》成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王者毒药”。家长们纷纷表示困惑和焦虑:我的孩子也玩游戏,让他不要玩,他也不听,该怎么办?对于严重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家长也不能“一刀切”,马上就不让他玩了,这样会让孩子的心理承受很大的痛苦,甚至使其精神崩溃。《王者荣耀》最备受争议的部分就是其中的小学生玩家。有人认为是游戏本身让孩子们成瘾,也有人认为所谓的成瘾不过是一种心理需求的替代。但无论怎样,一款游戏能有如此热度,它注定是切中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交关系中某些微妙的部分。作为家长的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应对?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会沉迷网络游戏?原因何在?只有分析出原因,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展开教育。
一、游戏的社交属性
游戏的社交属性不仅吸引成年人,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王者荣耀》也已经不再只是一款手机游戏,它成了孩子们课间谈论的“热门话题”,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常客”。
《王者荣耀》为什么让这么多中小学生着迷?不少学生玩家表示,因为游戏是组团作战方式,当越来越多的学生置身其中,打游戏就变成了一种社交需求。这让家长们苦恼,也让教育专家开始反思:孩子的社交教育应该从哪开始和继续?
玩游戏是为了不被孤立?
中小学生热衷《王者荣耀》,不单单是因为游戏的体验感受较好。网络游戏行为满足了小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的需求。有玩伴就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很容易的体验到了一种团队合作的愉快,增进了友谊,获得了归属感。特别是性格孤僻的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关照和帮助,而在网络游戏中能找到知己和倾诉对象,寻得帮助和安慰,更容易成瘾。一名学生如此解释:“我不是一个热衷于《王者荣耀》的学生。我想说的是,在学校这个大熔炉里,所有的人都在玩这个游戏,如果你不玩,你就会显得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别人聊的内容你听不懂,就会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
作为一款社会现象级游戏,已不能再仅仅用“游戏”的概念来理解《王者荣耀》,它已成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学生对于游戏的热衷,也与自我实现感息息相关。国内的中小学生在18岁走入大学之前,大多数人的人生道路规划都由家长来完成,鲜有自己设立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达到目标的成就感。而在虚拟网络游戏中,这样的自我实现感非常明确。
社交和人格教育应多在真实生活中完成
“00后、10后孩子的童年有他们自己的模式,而家长们所熟悉的童年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虚拟游戏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一味地隔绝,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哪怕是成年人,每天通过微信、邮件等虚拟通道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也远远超越了现实生活。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认清这种变化,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与人交流、形成完整的个性和人格。
作为家长要帮助他们形成相互交流的群体。如果孩子无法在真实社会中获得积极体验,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蜗居在虚拟社会中出不来。
家庭教育中,要增加“面对面”的机会,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首先要做出表率,不要在孩子面前一直摆弄手机、刷微信,而是多与孩子交流。遇到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的情况,不能以权威不讲道理的方法强制孩子与游戏的割裂,家长也不能“一刀切”,马上就不让他玩了,这样会让孩子的心理承受很大的痛苦,甚至使其精神崩溃。孩子从小到大,从一无所知到有了自主意识,想急于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管束,以宣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父母却从小习惯了管束孩子,怕心理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吃亏,往往都忍不住会“啰嗦”几句。“话虽难听,但都是为孩子好”,家长们常常这样宽慰自己。但难听的话说多了,又不给孩子发言权,孩子内心的不满就会日积月累,最终爆发……很多家长与孩子没说两句话就开始吵得面红耳赤!家长一张嘴就说:“最近学习落后了,不要再玩那些垃圾游戏了!”
言下之意就是:你现在学习不行了,玩游戏也是做的没意义的事!短短一句话,就两次否定孩子,他怎么可能不跟你吵?
要想教孩子一些道理,首先得跟他打成一片。对叛逆的孩子“顺着来”,就是要先认可孩子。要通过多开展亲子互动等方法,找到孩子其他的兴趣点。
二、“游戏本身的设计,最大的优点是相对平等。”
《王者荣耀》在游戏匹配时,会根据玩家的级别匹配类似级别的玩家与之对战,形成了相对均势的局面。此外,他还发现这款游戏在平等性上做得最好的一点是避免了“经济碾压”。这或许是《王者荣耀》吸引大量缺乏经济投入能力的小学生玩家的原因之一。
在《王者荣耀》中,基于固定模式战斗的一方几乎可以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随机模式战队的对手,而要从随机模式战斗进入固定模式战斗,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同伴玩家,以此“抱团取暖”。“正是基于平等的游戏设计,成绩取决于战术和配合,战术和配合取决于默契,默契取决于互动,使得每个玩家都会有抱团取暖的倾向,从而带动他的周边人群和社会关系网络一起来玩游戏。”
“娱乐是人的天性,是小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游戏会在一个班级里迅速扩散开,因为它成了小孩社会化的一个符号。就跟当年我们读金庸小说一样。” 如果孩子不参与进来,就会遭受着被群体排斥的孤独。
我们家长小时候邻里之间经常串门,小孩子一起玩耍,自然而然就“社交”了。如今,集体生活几乎消失,个体化越来越突出,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正在经历放学后一个人的孤独。某种程度上,游戏是他们对抗孤独的一种方式。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到了青少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渐强烈。一般来说,低层次的需求若得不到满足,就会妨碍高层次需求的形成,越是接近需求序列顶端的需求,越是难以得到满足。当学生的需求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时,而虚拟世界又给予他们及时的需求满足时,他们便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满足。根据霍曼斯的交换原理,当一个人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这种行动,因此,他就会越倾向于继续玩网络游戏,通过游戏寻求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当他们成为某项游戏的高手时,可以获得其他同伴的尊重,尽情享受征服游戏后所获取的成就感的满足。由此可见,网络游戏可以提供现实世界一时无法获得的尊重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现实世界中,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成功的获取越来越难,尤其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在学习上不占优势,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网络游戏则提供了一个给他当英雄的机会(因为许多网络游戏都是以英雄为主题的),于是,他们便乐之不疲,找回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和受尊重感。在网络虚拟世界暂时逃避学习中的压力。这类学生在学习无法出头,便在游戏中找到出头的地方,只有在玩游戏中感到自己是强者。看来不是:“玩游戏——学习差”这样一个公式,而是:“学习差——玩游戏——学习更差” 。
作为家长,我们除了给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之外,真正您提供给孩子的精神层面的交流又有多少呢?您有没有和孩子平等交流,您有没有和孩子谈论过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呢?您的孩子是否乐意主动和您分享他的快乐与悲伤呢?三、“孩子们其实并不是对游戏上瘾”
“现在的孩子都玩手机,你严格控制也不现实,与其让他偷偷摸摸地玩,不如让他大大方方地玩,只要时间可控,不影响学习就行。”适当的游戏时间可以帮助孩子舒缓紧张的学习压力,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与孩子协商沟通提出要求,例如只允许周五晚上和双休日玩,每次限玩一个小时,其他时间,手机都由父母代为保管等。这样也是培养孩子自律性、计划性、自主性的良好时机,家长与孩子可以事先约定好奖惩措施,如果孩子没有抵抗住诱惑,如何惩罚?这里,惩罚并不是简单粗暴的要打要骂或者强令禁止,而是要协商;奖励也不是说奖励钱或者吃的,更多需要给予精神奖励。同时,针对游戏中出现的历史错乱信息,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去查阅历史书籍,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历史人物,从书籍中学习到历史事件,也是一种亲子互动交流的过程。
另一部分家长会说“别人都在做的事情我们不一定也要去做,要在纷扰的世事中保持清醒,学会辨别。”事实上,我个人也是属于这种类型,要想把孩子培养成独立性非常强,必须从小要让孩子见多识广,多带孩子有目的有意义的旅游、参观博物馆、公益活动等,让孩子从小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不会因为出现的某些吸引性极强的物质而迷失方向,要让孩子知道游戏但不迷恋游戏。优秀的父母应该是掌灯人,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将决定孩子的接触范围。如果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更多好玩儿的事情,孩子还会单单迷恋手游的快乐吗? 今天带女儿去参演儿童戏剧,明天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门都不用出,两个人躺在沙发上你一言我一语编故事,也能度过一个快乐的下午……一家人的日子如此丰富多彩,这样的孩子恐怕不会轻易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父母。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那一刻,他对世界的认知从零开始,逐渐做加法。父母的生活环境,是他最初的世界;父母带孩子出趟远门,孩子心中便种下了诗和远方,或许他会以此为起点,有一天他会知道,这个小小的地球,除了家乡,还有非洲大草原,还有美洲热带雨林,北极冰川。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家长的责任最大。
“游戏本身没有错,我们小时候,放学后,哪个小朋友不希望跟小伙伴一起跳皮筋,丢沙包啊?我们也偷着看电视,人喜欢嬉戏玩耍,这是人的本性,没有错。小孩跟成人的区别,在于约束力的缺乏。”让孩子意识到娱乐和学习之间的平衡很重要。“你把你该做的事情做好后,你就有权利支配自己的生活,包括你的娱乐方式。” 如何平衡,就回到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问题,孩子年龄小,需要家长协助制定计划,而且要选择一个正式的场合,让孩子自己宣告给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作为见证。
“游戏可能会给人带来娱乐,但当游戏成为生活全部的时候,就一定不止是娱乐功能了。”孩子们其实并不是对游戏上瘾,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有的孩子在现实世界中不快乐,去游戏里找乐趣;有的孩子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尊重,花钱在游戏里买皮肤,当老大,寻求成就感;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游戏里名列前茅,享受现实中缺失的荣誉感。
因此,游戏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与子女间缺少有效地沟通交流,多为孩子提供现实交流空间,平等与孩子交流,家长做好榜样作用,您的孩子就会真正变成您的荣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