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何小萍~会怎样扭转命运呢?
2018-03-18 12:13:23
松果小编
看冯导的电影《芳华》,和许多观众一样中途几次泪奔,缓步迈出电影院后,依旧深深地陷在莫名的伤感和沉重的情绪中,内心一直在思考为何至善、至纯、至真的女主人公何小萍会经历这样的人生?难道有着金子般心灵的她却逃不开这样的厄运吗?难道真如世人所说“好人不得好报吗?” 这可能是我如鲠在喉久久不能释怀的原因吧~《芳华》原著作者严歌苓在书中这么写道“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怜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人性魅力所在。”难道作者仅仅想通过赤裸裸的人性展现来表达着好人未必有好的这样无奈结局还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只能用如此虐心的情节才足够吸引足够艺术吗?难道我们只能象故事中林丁丁或者郝淑雯那样自私、虚荣、势力、现实地活着才能有好的前途和好的生活吗?
挥之不去的困惑与痛心之余我被这些问题纠缠着,我不禁在想,如果换做是我如何既能在复杂与严峻的生活中保持那份纯粹和善良又可以改写命运呢?片中女主命运中的种种坎坷和遭受的不公让每一个拥有良知的观众看了心疼!但是这些是否该全部归咎于那个特殊的年代、那样的社会背景和自私丑恶的人性吗?其实换用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一下你会发现,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将这个美丽的女孩推向一次次危难的重要因素,这些性格中自卑、软弱、不争的形成来自于她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及各种遭遇,这虽然是她无法选择的宿命,更是她一直没有意识到的性格问题。套用当今一句很流行的话:性格决定命运!在何小萍的身上被血淋淋地印证了。
原生家庭造就性格。电影开头就交代了何小萍复杂的身世背景,父亲过早地从她的生活中被带走,母亲改嫁后对她缺乏关爱,同母异父的兄妹对她的不接纳,让她从来没有体会过被爱护和被保护,这些造就了何小萍自卑、软弱、不争、孤僻、不擅与人沟通等性格特质(她的善良、纯洁、有牺牲奉献精神种种前面提到的优秀品质此后不再赘述),我们重点关注她的负面性格是如何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
一、缺乏自我认识
在那个年代背景下大众对于心理学还没有达到今天这么高的普及程度,对于一个没有半点心理学知识且不经世事的年轻女孩而言完全拎不清状况是很正常的。自我认识在心理学的学习中往往是第一课,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包括对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教师和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认识的能力,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才能不断地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认识是我们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其中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认识最为重要。而何小萍因为从小一直生活在卑微中,能够穿上军装脱离那个带给她痛苦和绝望的家庭给她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她非常想融入到这个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全新的生活,渴望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可她却不知道原生态家庭的伤害已经使她形成了许多性格弱点,由于没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她是不可能意识到仅凭环境的改变而没有自我的调整、完善是不可能摆脱过去的阴影,开始崭新的生活。
二、严重的自卑感。
阿德勒的自卑学说证实:自卑者往往极力追求优越感,即争强好胜,同时又担心失败,因为每次失败会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不如别人,再次意识到这一点让他们更加难受。他们一般很勤奋,对自己要求过高,往往到了自我苛求的地步,但是这样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努力的目的是为了超过别人,受到夸奖体会优越感;二是一直处于紧张疲惫状态,一旦失败会导致更大的挫折感和痛苦感。这其实是自我张驰调节功能出现了故障。我们来看看何小萍从一出场给大家做展示的时候,就极力想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摔掉后站起来说的是:我还能做几个啥动作来着~在后面的情节中还交待了她练功十分刻苦,这些都说明了她的勤奋、争强好胜和希望被肯定。然而她在文工团一直没有机会演A角,这给了她很大的挫败感,让她更加自卑,当队长真的让她演A角时理所当然地有了那场“高烧”的戏。
第一次重要冲突事件:何小萍没有事先征得林丁丁的同意就偷偷拿了人家的军服去拍一张军装照,是因为她的自卑和害怕被拒绝让她没有勇气去开口提出请求。被拒绝对她而言不仅是一种极不舒服的感受是更是一种挫折感,会再次印证她较低的自我评价使自卑加重。另外那种深到骨髓里的不值得被爱的自我认知让她认为不会有人在乎她的需求,从小生活在不被接纳的环境让她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她害怕象过往经历那样因为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被嘲笑和拒绝。但是,如果换作是我会如何恰当地表达意愿,我首先要克服内心的胆怯(形成了很清楚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下),鼓励自己主动开口,争取别人的理解。可以对同宿舍的战友说:“我非常急迫的想去拍张军装照,想给一直盼望我成为一名军人的家人看看(内心戏其实是想给一直想念的父亲和那个嘲笑、排挤她的家庭看看,我是名军人了!没人不可以再欺负我了!)”在生活中借衣服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一般对方也不太好意思拒绝。这么做既主动争得周围人的理解,又可以堂堂正正地借到军服、坦坦荡荡地去拍照,也就不会引发后续的一系列冲突。
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何小萍到了这个新的集体中,没有积极地主动地与大家融合,却经常独自行动,大家在吃饭时她一个人去拍照,大家在游泳时她一个人在练功,通俗地讲就是不太合群。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往往会防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内心特别要强的人多半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她从小很少被人尊重的经历,产生内心的孤独感使她不擅于人际交往和有效沟通,马斯洛认为,首先是被人尊重,然后是自尊,这是人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发生精神障碍。后面的情节中何小萍在强烈刺激的诱发下真的疯了,这对于她并非偶然,实属必然。如果换作是我们,作为一个集体中初来乍到的人,应该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尽快被周围人接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肯定不该是独来独往,即使你是个特别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如果表现得高冷孤僻、特立独行也会遭到排挤、遇到阻力。同时,她想以自己的努力刻苦,想通过自己的才华证明她的优秀并博得大家的尊重与接纳,然而她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人际关系法则——中庸之道。在集体生活中,大家更愿意接纳的往往不是最有才华最优秀的那个,而是最随和最没有个性最平庸的那个。好好回忆一下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6个或者8个同学中,总会有个人缘最好的,大家都喜欢和她在一起,这个人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也未必是班长学委之类的优秀人物,而多半是个性不突出、才能不出色、但性格最柔和的那个,因为这类人能接纳各种类型性格的人,她的被接纳度也就高。
三、惯性思维模式。当这件事被发现后,在受到所有人质问和攻击的情况下,她没有抗争没有解释,选择了沉默和忍耐。因为当别人对她进行攻击和伤害的时候,她就自动开启了忍受委屈的惯性思维模式,也称“思维定势(Thinking Set)”。是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经常按一种行为方式思考问题,就会逐渐形成牢固的思维定势,深入到潜意识中并反过来支配言行,即“久会而成习,久合而成惯,久应而成习惯思维”。这些做法和反应在于她是性格使然,但换了是我呢?应该抓住林丁丁询问的时机就主动承认,然后做出合理的解释和真诚地道歉,最后再加上一句表示感激和赞美的语言,变被动为主动去争取战友们的理解甚至共情,将潜在冲突转化为战友间感情的促进,在现代人际关系理论中上述做法类似于一场小型的“危机公关”。
四、从众效应
大家不要小看这场没有处理好的冲突,它的负面效应非常之大,它可以说是个导火索,也为何小萍开启了后面命运链条恶性循环的POWER键。由于大家先入为主地对她产生了误解和鄙视,她的不争与软弱反过来又激发了人性中欺软怕硬、恃强凌弱的一面,自然地把她当作攻击和欺负的对象,为她日后一直处于群体中的劣势定下了基调,也为后面进一步受到伤害埋下了祸根。这正符合了心理学的一种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历史背景下,这种现象从没停止过,看过《乌合之众》的朋友都还有印象吧,勒庞称:“群体中的人认为自已可以对残暴行为不负私人道德意义上的责任···作为“暴民”群体,其残忍程度常令人瞠目结舌,以致不断地有人因此而感叹人性之恶。”还有个非常知名的例子再次直观地证实了这一现象,1964年,小野洋子(约翰列农的妻子)在卡耐基诵厅第一次表演了她最为出名的行为艺术表演《切片》(CutPiece),她当时32岁,一席黑衣,盘腿坐在台上,长发披在肩上,脸庞丰润,眼色清澈。观众可以自愿上台,要求就是用剪刀将她的衣服剪下一片,开始没有观众愿意上去,直到最初有观众上台也是用剪刀轻轻地剪下一点点衣服面料,而且很不好意思地向她道歉,而小野洋子一直保持着毫无表情和抗拒的状态,渐渐地上台的观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胆,剪下的面料越来越大片,直到剪光面料使她全身赤裸,上台的观众从开始的怀有一点罪恶感到最后的肆无忌惮甚至变本加厉。充分证明了人们在对一个无辜且毫不反抗的人行不善之举的时候,有着一种罪恶的从众心态,当人群中有个别人开始行为不厚道甚至不道德的时候,如果没有权威人士站出来扭转势态,人性中恶的一面会被无限地激发放大出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厚颜无耻地跟风踏上罪恶的一脚,却没在丝毫负罪感。
该如何面对?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倒推、假设和分析,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同感:如果她能早点接触心理学,能够遇到好的心理咨询师,就能早点学会了解自己,懂得自我觉察,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会了解自己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爱的内心需要,也会知道如何真正地爱自己,懂得如何适当地释放情绪,那样就不会等到精神生病后才会在操场上尽情地翩翩起舞,完成一次充分彻底的情绪释放;她会在十几年前勇敢地向刘峰表白,即使不被接受也能坦然面对,至少内心的压抑和痛苦不会持续那么多年。如果她能够有意识地完善性格中的这些弱点,改变惯性思维模式,调整处事方法,那么她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吧~所以我在想,通过何小萍的人生悲剧能否给我们带来些许启发呢?是否这也是严歌苓最想传递给我们的一些信息和思考呢?首先,我们必须从追求优越感以掩盖自卑感这种痛苦的心理冲突中醒悟过来,真正认识到这绝不是一条走向心理健康的正道。阿德勒不仅提出了自卑学说,更重要的是他也给了世人消除自卑的做法,他主张,消除自卑唯一健康的途径,是培养Gemeinschaftsgefuhl。这是个德语词,似乎没有很恰当的汉译词,他的意思指的主要是和周围人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情感,自卑便失去了藏身之处。另外,自卑的对立面是自尊,儿时的不被尊重导致对别人也缺乏尊重,这是长辈和不良的文化氛围造成的,不是这个人本身的错,但一味归咎别人,丝毫无补于实际,要紧的是社会实践。只要能真正认识到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会尊重别人的过程中,也就会逐渐树立起真正的自尊,坚持做下去,愈是尊重别人,自尊也愈是得到巩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