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系列,我想从母女关系开始探讨。 母女关系是非常特殊的亲子关系。它有别于母子,父子,父女这三种关系。 荣格在描述女性时说,所有的母亲在自身之中是包含着女儿,而所有的女儿在自身之中是包含着母亲。也就是说,所有的女性可以追溯至其母亲,同时也能够传承于女儿。 这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并且构成了女性的发展轨迹。因此在母女关系上我们会感觉到困难,难以去理解或是分析母女关系中的问题。 造访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大多都是身为女儿的女性。她们在生活中会因母女之间的关系而困扰,被无力感所侵袭,茫然不知所措。 总结一下女儿们的诉求: 对母亲持有否定的情绪 【想要关爱母亲,一直与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最近开始对她满是厌恶感】 【对于我的母亲,我总是一肚子的火。想要回到以前那样,可以温柔的对待她】 【憎恨我的母亲,没有信心给母亲养老送终,照顾她的老年生活,但是不照顾她,又忍受不住那种不孝的罪恶感】 想要得到母亲的理解 【我的母亲总是不认可我】 【小的时候,我明明被母亲伤害了,但是她始终不承认这件事】 【我母亲总是否定我。究竟要怎么样才能让她明白我不可能做到她期待的那样】 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希望母亲能够真心地接纳我】 【只希望母亲不要把我跟兄弟姐妹们做比较】 【明明只是想要得到母亲的爱,但是她就是做不到爱我】 不知如何处理彼此关系 【我不知道究竟该如何与我母亲相处】 【我真的理解不了我的母亲】 这些明确的诉求还只是母女关系问题中的冰山一角。 因为基于母女关系上的问题而发展形成的人际关系问题,育儿问题,自身性格,生活方式问题等等,会影响一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如同是原生家庭给一个人所造成的烙印,或许需要扒一层皮才能够真正解决。 而那些与母亲的过往关系造成现在生活中各种不如意的女性,在其身上有着这样一些共同特征。 缺乏自我尊重感 没有自信 很难做出决断 很难自我表达 完美主义 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从权力关系层面来思考的话,母女关系中,母亲是权力者。很少母亲能够自觉这样的关系属性。权力者本身是不会受苦于关系本身,只要对方顺应自己的需求。然而女儿们却因受制于母亲而感受到痛苦。 为什么身为母亲的女性不会前来咨询呢? 不,不是不会。当然也是有身为母亲前来咨询的案例。 但是区别在于,母亲大多是抱着解决女儿的问题行为而来。最为典型的例子应该是母女关系中权力发生逆转的时候,母亲就会向第三方寻求帮助。 例如: 女儿奋起反击训斥母亲的过错:【你的养育方式有问题】 女儿违背母亲的意愿坚持做某事,母亲不知道该如何去管教女儿:【准备跟不靠谱的男人结婚,怎么样才能够阻止她】 不过,即便是前来咨询,大多数母亲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会在咨询过程中不断的强调女儿的问题行为,甚至是抱怨或责备。 身为母亲的女性,思维中会有【必须让女儿如何如何】的信念。生活中时常会遇见较为极端的形式,也就是坚信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母亲,抱着操心女儿的人生,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一步一步逼迫女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女儿们都会困于这样的关系。最初会力争反抗,希望母亲能够觉察问题,进而改变。可是最终的结局,大多是女儿疲于挣扎,最终选择放弃;或是母女关系中的纠葛越发严重,最终导致彼此关系的僵化。 其实,终止不良关系的关键,不是去要求或是苛求他人的改变。 母女关系中,女儿痛苦的根源大多在于希望母亲能够改变的愿望。 身为女儿的一方,身为困扰的一方,身为权力关系中的弱势者,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由自身的改变来打开新的局面。 当然,这是一句非常在理的,100%正确的,废话。因为大多数人明白自身改变的必要性,可是基于人的原生惰性,迈出第一步去改变,其本身就需要耗费当事人相当大的精力。 身为女儿,究竟要改变什么呢? 改变自身的行为。 在自己能够做到的范围里,试着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例如: 每天要向母亲汇报生活这件事情令你困扰。 那么第一步不是不再向母亲汇报,而是减少汇报的次数。 有意识的制造“不打电话回家汇报生活”的日子。 当改变的第一步发生,接下来,母亲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感觉女儿成长了,反倒是没有什么异议,安静地接受的母亲 感受到彼此关系的变化,委婉试探女儿的母亲 什么都不说,但是利用不愉快的气氛去压迫女儿的母亲 下意识地努力将女儿拉回以前的关系模式的母亲 发现关系的变化立刻翻脸训斥女儿的母亲 这都只是母女间战争的开始,然而一旦开始就必须坚持到胜利。 可是,这时身为女儿会感受到因为反抗,拒绝甚至是讨厌母亲这种情绪所产生的罪恶感,而这是影响整个关系改变过程的最棘手的问题。 不愿承认【讨厌母亲】的心情,不可否认由诸多因素构成。社会伦理,家庭道德,个人信念等等。一旦说出口,是众矢之志的不孝,是不被家人理解的大逆不道,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安与恐惧。 不愿承认自己对父母的负面情绪,不单是母女关系上存在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于亲子关系当中。 孩子依赖于父母的养育,出于最单纯的亲密关系,孩子渴求父母的疼爱,害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爱。 约翰·鲍尔比在他的著作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类孩子,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父母,因为他们害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他们掏空自己,补全父母,而最终能够得到的关爱也源自自身。不仅如此,即便是受到虐待的孩子也不愿怨恨父母。因为怨恨父母会带来罪恶感,而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与自身则能够减少罪恶感的侵袭。 是自己不好 是自己做错了 是自己惹得父母生气对自己大打出手 是自己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 这样的借口,反而是孩子所能够承受的。 基于孩子对于父母存在着这样的信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困在母女关系之中的女儿难以承认否定/讨厌自己的母亲。宁愿否定自己,将自己认定为一无是处的人,也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 母女关系的纠葛最初源自母亲对待女儿的方式。如果不能够承认讨厌母亲所用的方式,或是承认讨厌母亲这个人所造成的困扰,那么,受困于母女关系中的女儿是很难逃脱这样的束缚,真正地走上成长自我,改变彼此关系的道路。 这一期,先写到这里。 下一期,我们来谈谈母女关系中的典型模式。
母女关系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18-02-14 01:56:16
松果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