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你的完整是凑人数吗?

2018-01-24 07:40:13 松果小编
1 以“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理由而委曲求全留在婚姻里的人,还真不在少数。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而且说出来有种特别悲壮伟大的感觉,但其实,这不过是一次隐蔽的自欺欺人罢了。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在面对很多事情时,因为自己力量不够而做不到,就用这个借口包装成“为孩子牺牲奉献的无奈之举”: 1)我是为了孩子所以不去工作。 真相可能是,我对自己是否能驾驭好一份新工作没有信心。 2)我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才天天加班赚钱的。 真相可能是,我不擅长面对跟家里人的各种状况,所以想逃到工作中。 3)我有孩子,所以没有时间学习。 真相可能是,你追完了一个又一个几十集的连续剧。 4)我是为了孩子才不离婚的。 真相可能是,你害怕要独自面对完全未知的生活。 5)我是生了孩子才变胖了。 真相可能是,你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做到自律的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理由简直变成了万金油,这种做法自我安慰的效果很好,却不利于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核心问题,并去突破它,升级自己,进而获得开启全新生活的机会。   其中,“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说法,特别有迷惑性。这是一个被深植在群体意识中的信念,乍一听确实很有道理。 当周围的人用这句话去规劝一个正打算离婚的人,多半会引发他们内心的迟疑和慌乱。但是稍微仔细思量一下,就会发现完全经不起推敲。 首先,完整的定义是什么?是家庭人设配置的完整吗?必须要有一个男人、女人,组成爸爸妈妈,这就叫完整了? 那同性恋家庭的孩子,算完整吗?人数够了,但性别设置不对,是不是就不完整了呢?  2 显然不是这样,据我所知,很多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依然可以有非常健康的人格。重点是,孩子是否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间有爱的流动,这份流动包括有他们对自己的爱,还有养育者彼此之间的爱。 另外,性别设置对了,人数够了,家就完整了?这种视角是非常浅薄幼稚的,完全根据可视性的东西来做判断。说白了,就是很肤浅,只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种观察世界的水平跟婴儿差不多,当妈妈躲在门后时,婴儿会害怕的大哭,他们会认为妈妈消失了。因为他们不具备领悟“看不见也是存在的” 的这种较为高级的思维能力。 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只相信我看见的,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所以他们自然会忽略事物中精神及情感层面的意义。 比如一本书,有两个维度,一个物理存在,一个精神存在。在物理层面,你可以度量的指数这本书有多少克,多少页,占空间多少立方。 限于这个层面来使用这本书的话,你可以拿它来砸核桃(如果够厚实的话),或者可以把它烧掉转化成热能来取暖。 然而它还有另一个维度的存在,就是这本书所传递的理念,意义,思想,你不能说它占了多少空间,也无法测量它的意义或思想。 虽然这个维度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个维度的存在,而且相较于另一个物质层面的影响,它对你或者这个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要大的多。 所以那些认为完整的家就是不能少人头的人,能理解的价值,仅仅局限在理解物理层面,当他们能拥有一本书时,能把它发挥的最大价值,大概就是用来砸人或砸核桃。   在这种认知下,他们不改变婚姻中的相处模式,没有成长,没有承诺,只是保留婚姻形式层面的存在。 虽然生活一个屋檐下,但是彼此是仇视的,冷漠的或是如同履行义务般进行每天的生活,家庭里了无生机,动不动就是刻薄的讥讽、猜忌、争吵或者对彼此的漠视。这样的家如何称其为完整? 这种“因为孩子所以不离婚”的婚姻是彼此没有尊重和信任的,都只是物化对方,利用对方完成一个保持家庭完整的工具。 这样的婚姻即使是表面的平静都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出现更大的问题只是迟早的事。  3 人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是世界的唯一真相,但却往往辨识不出来。我们对外界的所有的看法或者认知都是个人性的,都是不同深度自我感受的投射,并不是客观事实。 比如,一个女孩看着一把椅子说,“这真是一把孤独的椅子,每天这么多人都只是使用它,坐它,但是却从来都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它,或者感谢它。” 这女孩说的是椅子吗?不,当然不是,她说的是她自己。那是内心连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的深层自我感受,并把这种感觉投射在了那把椅子上。 我们当然也会把这种感觉投射在孩子身上或任何人身上,比如你觉得自己孩子因为父母离婚了所以很可怜,其实你是自己内在的孤单和无助,并不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当然在父母认定这就是唯一真相并不断强化时,孩子未来可能确实就会有这种感受,但那并不必须会发生的。 这时他们会非常警觉,并尽可能不把这种感觉扔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开,同时寻找更多的方法和支持来转化自己内在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当自己有孤独感力量不足时,内心深处是知道的,这样的自己能给出的爱和耐心都会非常有限,也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陪伴者。 因为不相信自己未来能完成照顾孩子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会依赖有人可以补这个漏。处在这种依赖期的人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婚姻层面,而是表现在生活中的每个方面。 一个对自我有觉知的父母会意识到,感觉离婚之后不完整的并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