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心境,选择的智慧
2017-12-29 17:30:39
松果小编
生何求,死何惧?
生活在这充满矛盾的凡尘人世间,无论凡夫俗子,还是达官显贵,既不能逃避,还必须作出选择。在这组矛盾之中,出生不能自主,即没法选择;而死不可逃避,但却也可以选择,即可以选择放弃生命,也还可以选择活,在生命终点真正不可抗拒的来临之前;而在生命的两极之间的活法,才有最大的选择范围,可谓是自由自主决定。
那么,活着究竟有几重境界?如果人生此时只有一种选择,那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继续今天?又该如何去计划明天呢?
公元前278年,春秋时期楚国的士大夫屈原,因国破家亡,在美好浪漫的理想被残酷惨烈的现实击碎后,抱石沉入汨罗江,以此悲壮的方式殉国而去。这是刚烈的屈原对于浪漫的理想情怀与兵败国破后惨遭屠城的惨烈现实的悲壮与无助之后绝望的选择。而后,公元前一百多年前西汉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虽含冤入狱,受尽酷刑和屈辱而无一人为其申辩,而面对冤屈却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含泪活下去,只为其父亲的一句话的嘱托,为了一个使命,最终完成《史记》,这是司马迁的选择。
静观历史,看时代潮流。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追求的多元化,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已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正是由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先进的网络科技的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空间,也颠覆了人类信息的获得与传播的方式,让人们获得更多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却也让人们处于庞大而繁杂的信息包围之中,社会生活进入信息过剩状态。在微信、微博以及自媒体的渲染下,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诱惑与人性欲望的冲击下,正在不断地浸蚀着人们的满意度。并且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反而让人被纷繁复杂,有用无用的信息冲击着,包围着,难辨真伪,应急不暇,更让人无故增加了许多烦扰。从而导致人的判断和决策的难度增加,使人产生茫然不适之感,甚至面对需求却难以选择。
在物质占有欲和攀比心理的驱动下,总想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和荣誉。因比较产生失落,困苦,不如人等挫败心理,于是引起痛苦的情绪体验。由于自我认识和评价体系与自身现实的差距,原本可以舒适而幸福的生活状态,倒成了不满意致痛苦的根源。
独生子女家庭关系中,在家总被惯着宠着,处于塔尖的小皇帝,小公主,已经习惯了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处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转的生活状态,一旦走入社会,在大环境中没有了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心理落差增大,社会适应障碍,表现出脆弱,迷茫,合作性差等不适应感。
还有婚姻家庭中来自夫妻关系内在的个性人格因素,现实生活压力,外在的第三者插足等因素引起的情感困惑家庭矛盾,所帶来的心理上的痛苦体验。
各种单一因素或多重因素叠加产生的压力带给人们的心理上的负担和躯体行为上的不适,都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反应,并诱发心理健康问题。这些情绪压力如果未能得到有效释放和合理疏导,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压力和矛盾面前,如何面对,如何选择与处理,将影响一个人的心境,引起心理健康失衡甚至是心理疾病。
因此,面对困境和挫折,甚至是失败,如果事情已不可改变,那么我们对事情本身的认知和评价,即对待事情的态度和信念,是影响事情发展亦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丽丝,在其首创的合理情绪疗法及其理论中,就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问题。
生而为人,矛盾即是存在的本身,就算是生死抉择的问题,公元前三百多年前春秋时期战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庄子就提出了豁达乐观,笑对生死的哲学思想。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人们对待来自生活,工作,学习,乃至情感婚姻家庭的种压力和矛盾纷争,由于个体认识和评价体系的原因,在过分概括化,绝对仕的要求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的认知信念的影响下,一部分人放大了痛苦的情绪体验,以致使许多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表现出压力传导之外的抑郁或躁狂,心理严重失衡,甚至产生极端情绪下的自杀或社会暴力倾向。
人有求生的本能和求死的本能——弗洛伊德。如果人生某个时期,你的生命不是单纯的只属于自己,在责任和生活的重负之间,假如只能选择活着,而不能轻言放弃生命。那么,你的痛苦和屈原与司马迁相比,是否可以释怀,坦然面对,处之泰然呢?在庄子《逍遥游》中的笑谈生死的达观精神指引下,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选择好好的活着,不求死,不惧死!
2017年12月29日原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