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和自我实现

2017-12-21 20:21:30 松果小编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哈佛大学公开课讲师塔尔坚定的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标准的最终目标。”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讲到,我们的一生追求的目标归结为:爱、喜悦、和平。两者的观点并不相互矛盾。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青春富有朝气的我们朝着梦想前进,认为成功就是自我实现。而我们眼里的成功,其实大都是社会认可的成功,有钱,有权,有影响力。如果仅仅这样就算是自我实现了,那么每个人生来就是一样的,就真是应了那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了。 自尊和自我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的自尊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1、依赖性自尊。所谓依赖性自尊,是指依赖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 几乎没有人不具备依赖性和比较性的自尊。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无视他人的看法、不与他人比较,这是人性使然。 2、独立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即不依靠他人的看法,自我产生的自尊。 独立性自尊水平较高的人,喜欢跳出固定的模式,选择别人未走过的道路,这当然不是说他们从不选择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前提是他们真的喜欢。 3、无条件自尊。无条件自尊水平较高的人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既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较,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 例如,写一本书,依赖性自尊较强的人,会和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动力来自于他人的赞扬和肯定;独立性自尊较强的人,满足感来自于自己写作水平的进步,由自己来决定书写的好坏;而无条件自尊较强的人,写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当有好的想法时,希望能用书呈现出来。 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是自尊发展的三个阶段。依赖性自尊是最初的阶段,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正在经历阶段;独立性自尊属于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而无条件自尊有点近乎“圣人”,也是自尊的最高境界。 自尊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刚出生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自尊,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通过他人的看法来了解自己;然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懂得和以前的自己进行比较;最后,如果独立性自尊足够强,我们进行到自然而然的存在阶段。很多人到50岁的时候,才真正懂得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寻求肯定;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45至50岁才是自我实现的最佳阶段。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消除依赖性自尊,而只要独立性自尊或无条件自尊。别人表扬我们时我们就高兴,别人否定我们时我们就伤心,这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中的一部分。独立性自尊或无条件自尊不是一夜之间获得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精力、自我有意识培养、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反复前进的缓慢的过程。 通过修行,禅修,瑜伽,冥想等方法可以加速这个进程,使我们早早踏上健康的人生路程。 在大学,我们忙着参加社团,忙着争取各种证书,忙着聚会。我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忙,但是前辈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有助于以后的发展,于是我们愿意一头扎进去。但当我们盲目忙碌时,不妨慢下来问问自己, “如果现在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我,他们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会怎样做?” “我真正想要过的人生是怎样的?” “什么让我快乐?” “我擅长什么?” 通过反思这些有深度的问题,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自己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