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爱恨情仇,都在你如今的样子里

2017-12-05 20:00:21 松果小编
前几天,听高晓松在他的节目里讲《三体》,在最后一期的结尾,高晓松对《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表达一阵慷慨的赞扬。 在赞扬声中,高晓松说过类似这样一段话:“其实我看完《三体》之后,有一段时间很想去看看大刘(刘慈欣),但是我克制住了,因为我知道,我们其实不是一路人,大刘可以一辈子都在阳泉那样一个小县城里呆着,活得很简单很干净,不像我们,活得这么’鸡贼’,于是我就觉得自己安心做个小粉丝就好了。“(非原话,取意而已) 搞心理的人,有的时候特别烦,因为TA听到别人说一段话之后,内心总是会开始自导自演,非要把人家的话给再翻译一遍。 比方说,我在听到高晓松说这段话的时候,就忍不住瞎得瑟,在内心把它翻译成这个样儿:“我对刘慈欣特别认同,其实我的初衷,也很想自己能够活成刘慈欣那样,在与世无争中活出自己的伟大。但是我又做不到脱离这个俗世,所以我希望大刘能够继续像这样活着,我们也无需见面,这样的话,理想中的那个自我,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至于破灭”。 写了这么长的一个引子,其实就是想借此引入今天的话题:最深度的认同,就是把我自己活成你的样子。就好像,高晓松想活成刘慈欣那个样子,我们活成了自己父母的那个样子。 我身上有你的影子 叫她小方,不是因为她是“村里那个姑娘”,而是因为她姓方。 大概从很小的时候,小方姑娘就觉得自己的母亲是个“母老虎”、“母夜叉”,并且暗暗发誓,长大之后,绝对不会和母亲这样的人做朋友。 其实,小方的这个心思很容易理解,一个小姑娘从有记忆开始,就总是遭到母亲的指责,这换了谁,都会对母亲不满。 小方带着这样的信念,慢慢地长大了。值得开心的是,她如愿以偿地没有交到像母亲那样的朋友;但也有让人不太开心的事情,那就是,小方好像根本就没什么朋友。 吃饭、逛街、看电影……几乎所有的活动,小方都是一个人。她倒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跟朋友一起活动,但是好像每次都不欢而散。 比方说,有一次她和两个同事一起去吃饭,其中一个同事在她上厕所期间把菜提前点完了,小方回来发现没有问自己的意见,于是就火气很大地跟那个点菜的同事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自私啊,只顾着自己,也不问问我们吃什么,就点完了啊”,从此之后,那个同事就再也没有邀请过小方一起吃饭。 还有一次,有两个朋友邀请小方周末去周边自驾游,小方很开心地应邀去了。途中,开车的姑娘因为听错了导航,于是走错了路,这时候坐在后面的小方开始忍不住抱怨了起来:“哎,你这人怎么这么蠢啊,导航都能听错啊,我也真是服了你了……你看看,现在几点了,我们到景区都要晚上了,还玩啥啊……”小方唠叨了一路,也把这个朋友给唠叨跑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小方自己也会思考,为什么身边没有朋友呢?是不是自己真的太严苛了?太挑剔了?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对他人宽容一点呢? 她在不停的反问中,渐渐地看见了自己身上有母亲年轻时候的影子,这种感觉,让小方有点不寒而栗。 如何表达我爱你 大概小方也不知道,明明自己是如此地讨厌自己的母亲,可是为何偏偏越长越像她。 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生命的吗? 不是从母亲肚子里出来那一刻,而是在此之前,在母亲的肚子里,你的生命就已经开始了。你通过脐带与母亲链接,从她那里汲取营养,从她那里感受情绪,从她那里向往生命的美好。 当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你的生命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你的世界从母亲的子宫,变成了眼前的有阳光、有空气、有花草、有芳香的一个新世界。 所以,早在生命的最早期,我们就跟母亲建立了非常深的链接,我们感谢她带给我们生命,感谢她将我们带来这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在生命最初的本能里,我们就对母亲充满了浓厚而深层的爱。 无奈,在后续的生命里,由于母亲的性情暴躁、冷漠、充满破坏的攻击性,以至于我们从她那里感受到的都是冰冷。 面对这冰冷,我们无法向她表达我们本能里深藏的爱意,于是只能将这爱,挤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了,开始学会评判人,于是觉得母亲好讨厌啊,总是喜欢批评人、指责人,我们也在这样的批评和指责中,感受到伤害,于是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远离母亲,要和母亲这样的人断绝任何来往和关系。 可是我们不清楚的是,压抑在我们潜意识里对母亲的爱,一直都没有消失过,它在持续发酵,寻找表达的出口。 在意识层面,我们不爱自己的母亲,自然也就无法说出“母亲,我爱你”这样煽情的话;但在潜意识层面,我们对母亲从来没有停止过表达“我爱你”。 但是,到底该如何表达?如何让母亲知道我爱她? 是的,认同。如果我能对母亲表达认同,就代表我爱她。 可是,又如何向母亲表达认同呢? 把我自己变成她的样子,就代表我对她最高度的认同。 潜意识就是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慢慢地,把小方变成了她自认为可怕的母亲。 告别复制 虽然潜意识把小方复制成了她的母亲,但是在意识层面,小方还是打心眼里不愿意让自己成为她母亲的模样。 那么,小方能否告别这种复制般的认同呢? 当然可以,前提是,小方要承认本能里对母亲的爱。 如果是小方听到这样的告诫,估计她气得跳起来:“胡说!我怎么可能爱她?!我恨她还来不及,怎么可能爱?!“ 可是,姑娘,先冷静一下,让我们换个场景来思考一个新问题。 如果说,你们小区门口有一个陌生人,看见你之后,会说跟你说:“你这人今天怎么穿得这么丑啊?真是太奇怪了!“ 对此,你有什么反应呢?你会恨他吗?我想不会。 你大概会说上一句:“神经病,我穿什么关你什么事儿!”然后就走开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你总是能在小区门口碰见这个陌生人,他也总是会说你各种不好,比方说,说你长得难看啦、说你包包搭配得不好啦、说你配不上你的男朋友啦……你会上去和他大吵一架吗?然后对他心生无休止的恨意? 我想也不会,你大概会以为他就是个神经病,然后绕到另外一个小区门,尽量让自己避开这个“神经病”。 同样是两个用语言伤害你的人,一个是你的母亲,一个是门口的陌生人。为什么你对母亲的恨意绵绵无期,而你对陌生人却是了无恨意呢? 因为一个在乎,一个不在乎。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任何一种情感/情绪,都理解为一种能量,能量就会发生流动,就会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因为在乎母亲,所以有能量的流动;因为不在乎陌生人,所以就不会产生能量的流淌。 我们对母亲充满爱,这分爱作为能量投射给母亲的时候,母亲没有用爱投递回来,而是用糟糕的抚养方式反馈回给我们;为了匹配这糟糕的抚养方式,我们就把爱变成了恨,这样才能维持能量的平衡。 所以,你对母亲的每一寸恨里面,都藏着对她深深的爱,以及渴望她的爱。 当你能够承认,你是在用恨表达爱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两个真相: 一.你爱你的母亲 二.你的母亲不爱你(不懂如何爱你) 我知道,看到这个两个真相的你,一定会非常非常难过,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你可以让自己心里的委屈随着眼泪一起释放出来。 当你承认了对母亲的爱,你潜意识压抑的爱就有了表达的出口,它也就不会强迫你通过对母亲的认同来表达爱,它就不会继续操纵着你,最终活成你母亲的样子。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告别原生家庭的轮回,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