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付出那么多,对方却只想远离你?

2017-11-14 12:56:19 松果小编
一个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 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 我给予你更多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 然后回予我更多…… 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与我们的想象不同: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 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内疚。 1 31岁的丽娜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仅事业一帆风顺,人也聪慧靓丽,且非常顾家,被大家视为标准的好妻子。 丽娜做公务员的丈夫罗峰也这么认为,他常说,丽娜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妻子。 但他近一年对妻子越来越疏远,最近提出了离婚,原因是压力太大。 “可能是你太好了,对我太好,对我家人也太好。 什么都好……但我就是对这一点不舒服。”  朋友关系和配偶关系一样,是相对平等的关系,是付出和接受相对平衡的关系。 相反,亲子关系一般不是平等关系。 要么是成年的父母向幼年的孩子多付出而少接受,要么是壮年的孩子向老迈的父母多付出而少接受……其他的亲人关系也常是不平衡的关系。 所以,当丽娜一贯地扮演“付出者”的角色时,她在亲人中受到了欢迎,并被当作典范来看待。 但是,因为她习惯性地拒绝接受,所以在讲究平衡的配偶和朋友关系中遭遇到了挫折。 对于她这样的“付出者”,她的朋友和她的丈夫罗峰一样,都有点想避而远之。 2 从理智上,这种避而远之看上去好像不合常理。 毕竟作为“接受者”,从利益上来说是获益者,为什么朋友和丈夫都逃避丽娜呢? 但如果从情感上去分析,这种逃避就不难理解了。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 “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 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中犯错的,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的另一方,让另一方总有亏欠感。 简单而言,“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 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丽娜的丈夫和朋友为什么要逃避丽娜了。 3 对此,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描绘说: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 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 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 那么,相应地,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 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 殊不知,付出者自己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清白感总是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负罪感。 假如你没有一点儿负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实就是你把负罪感强加给其他人了,而那个被强加者一般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4 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当它产生时,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 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作出补偿。 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 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 结果,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让他产生了想逃离这个关系的冲动。 这正是为什么男人想离开“ 无可挑剔 ”的妻子的缘故。 - END - 作者‖武志红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