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2017-11-05 20:07:47
松果小编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关于对死亡的描绘,我很喜欢欧文亚隆书中的一段话“摇篮在一片深渊上晃动,而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面对日益临近的另一头”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我大一时,外婆因为脑梗去世。
暑假时候她卧床,那时候我也在照顾。
可偏偏,她病危的那天,我在上课。
没有一个长辈告诉我,外婆已经生命垂危,
当我匆匆赶去,也没见最后一面。
就这样,再见面只是遗体告别。
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我也愣是没缓过神。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
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开始常常梦见外婆。
有时候是她坐在沙发上看报,有时候变了一副嘴脸,
开始每次梦见,醒了我都在哭。
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外婆想回来看看我。”
反反复复,梦境中总有一个主题,她有什么信息留给我了,
然而现实中我却什么都找不到,直到有一天,
忽然梦见,就这么告别了,信息也不过是句再见。
“人为什么要死亡?”
“人死后会去哪里?”
“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中国人提到死亡总是十分隐晦,
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
“他走了”“他离开了”“他上天堂了”……
无形中淡化了我们对死亡的仪式感。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我们,没有告别!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不仅存在于欧美的书籍里,
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
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潜移默化着。
医学博士朵朵讲述过一段亲身经历:
4月的一天,成成放学回家后说:
“妈妈,明天需要您陪我去趟殡仪馆。”
第二天,朵朵带着儿子来到殡仪馆。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她依然被震撼了。
殡仪馆广场正中,躺着一口黑色棺材。
一位牧师站在棺材旁,微笑着说:
“有哪位家长愿意进棺材体验一下?”
话音刚落,人群中就是一阵骚动。
儿子紧紧扯住朵朵衣服,示意她不要举手。
但儿子的举动,反倒激起了朵朵的欲望。
朵朵举起手,牧师点了她的名。
此时,广场响起《寂静之声》,
朵朵在众人注视下,慢慢地走向棺材。
儿子紧紧拉住她的手,越攥越紧。
朵朵挣脱儿子的手,躺进棺材,
“最后”看了看这个让她留恋的世界,
然后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就在棺盖合上一刹那,成成撕心裂肺大哭:
“妈妈!你快出来!你不能丢下我!”
听到儿子的呼唤,朵朵的心为之一沉:
“如果我真的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
儿子该怎么办?父亲该怎么办?”
想到这些,朵朵不禁流下了眼泪。
十几秒钟后,牧师打开棺盖,
朵朵睁开眼睛,恍如隔世,庆幸活着真好!
儿子扑过来,紧紧抱着朵朵:
“妈妈,我保证,以后会更爱你,会更加听话。”
朵朵搂着儿子,窃喜不已。
这样的死亡教育在美国很普遍。
牧师说: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在《西游记》中,
我们大呼过瘾的情节之一,
就是美猴王火烧阎王府,勇销生死簿。
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
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
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