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其实是人生的颠峰(转)

2017-10-13 18:59:45 松果小编
很多倾诉者,向我抱怨中年人压力大。是的,上有小下有老,如果又在这个时候事业遇到瓶颈,真的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无法承担人生的重担。转载这篇文章给大家,希望你我都能顺利度过中年心危机。 我慌乱的在皮包中翻找随身碟,马上要上课了,随身碟却找不到,我正预备把皮包整个倒出来彻底找时,助教进来了,把随身碟交给我说:「老师,档案已经灌好了。」我望着随身碟哑然失笑,原来我一进教室便把随身碟给她了,我却忘得一干二净,自己吓自己,吓出一身冷汗。 当我把这件事讲给我同事听时,他们第一个反应便是「人老了,就是这样」,我却不认为是如此,年轻人找不到东西会说找不到,为什么我们找不到东西却要把它归因到年龄上? 美国的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在报上称六十四岁的哈里逊福特(Harrison Ford)为中年人,结果被读者呛「你以为他可以活到一百廿八岁吗?」我看了觉得很不解,人都会老,为什么又歧视老?我们常常只看到年龄带来的限制,却忽略了年龄也有优势。 其实人的认知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而下降,中年的脑表现的并不比年轻的差。 美国有个研究,自一九五六年开始,系统化的追踪六千名廿岁到九十岁各种行业的人智力的表现,每七年测试他们的认知能力一次,结果发现四十岁到六十岁的受试者,六个测验中有四个,在中年时的表现比他们在年轻时来得好。 这些测验是:词汇(你能认得多少字及找出它们的同义词)、短期记忆(一次能记住多少个字)、空间能力(可以多快的辨识出旋转了一百八十度的物体),及推理能力(如143254365后面应该接什么数字? 答案为4然后是76,因为1-43、2-54、3-65、4-76),其中逻辑推理,男女性都在中年时表现到达颠峰。 只有数字能力(可以多快做加减乘除)和反应速度(看到讯号能多快按下反应键)略逊他们廿五岁时的自己而已。 最近大脑扫描也支持了中年期是智慧颠峰的说法:二○○一年,有个实验扫描七十位十九岁到七十六岁的受试者,发现在额叶及颞叶这两个跟语言有关的脑叶,大脑白质(神经纤维上面包的髓鞘)一直有增加的现象,且在五十岁左右到达顶峰。 这个实验证实了哈佛大学以前看到髓鞘会随着年龄一直增加的发现,这所谓「中年的智慧」(middle aged wisdom),也跟「柏林智慧项目」(Berlin Wisdom Project)所得到的结果相似。「人到中年」并没有那么灰暗,相反的,实验指出中年其实是人生的颠峰。 中年人处理事情比年轻人圆融,所谓事缓则圆,事情容易办得通。当实验者放愤怒的短片给年轻和中年人看时,他们的杏仁核都有活化,但是中年人还多了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的活化。 中国人说「老谋深算」、「姜是老的辣」,中年人懂得衡量情势,控制情绪、不鲁莽、不会因小失大,难怪美国的总统候选人必须要卅五岁以上才有资格,显然「嘴上无毛做事不牢」,年纪大不见得是坏事,人不必怕老,只要时间过去,换取到经验与智慧,就没有白过一生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