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改变的话,那还是我吗?” ——致处在痛苦中而无力改变之人的一封信

2017-09-13 14:31:58 松果小编
亲爱的朋友你好: 也许你曾经说过,或听别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改变的话,那我还是那个我吗?!” “如果我改变的话,我还是我吗?”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常常会想“难道我改变了,真的就不是我了吗?”那么,“我”是什么呢?“我”是一个男/女人,“我”的所以物品,“我”的或好或坏的过去,“我”想象中的或好或坏明天。可见,“我”既存储无过去的记忆中,也存在于对未来的想象之中,更多的是存在于此时此地。 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意味着其言行举止方式的变化,意味着新习惯的建立,意味着做之前不敢做而又有必要做的事情,意味着体验之前不敢体会的情绪(如愤怒、愉悦、焦虑等),意味着生活风格的悄悄改变,意味着由“内向”变得“外向”起来…… 总而言之,改变既有内心态度的变化,又有外在行为的变化,也有与外部世界相处方式的变化。改变的过程是渐进的,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既可以是被动的,如某项工作逼迫着你,去做曾经不喜欢做的事情;可以是主动的,如做父母后主动学学育儿知识。此外,从客体关系理论(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分支理论)来看,一个人内在的改变,会影响着其外部人际关系的改变;反过来,外部人际关系的不同也会影响其内心的世界,这也是心理咨询能够发挥作用的原理所在。 “我要不要改变?”,或“改变之后,我还是我吗?”这些问题都是人的理智从时间的角度去分析有关“我”的问题,而提出来的疑惑。改变或变化总是意味着某种事物在“昨天~今天~明天”的对比上,没有这样比较,便无从知晓“我”是否改变了。 也许,此时此地的“我”,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不变的,他带来的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体验,让我们感受着此时此刻的酸甜苦辣,这些感觉既来自于当下的环境,也来自于我们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仅仅通过想象过去的某个美好经历,会感到愉快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为什么仅仅通过设想一下无法把控的未来时,会感到焦虑不安的原因所在。无论是愉快,还是焦虑,它们只是那个流动中的“我”在此时此地的一种感受罢了。就像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这里的“心”就像那个流动中体验着一切的“我”,它只是体验着,而不会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你外在怎么改变,怎么变化,你的最本真的那个“心”是不变的。 我们还有一个评判着的“我”,它负责评价我们的行为、想法、身体感觉、别人等等对象的好坏喜恶的判断和评价。“焦虑这么痛苦,赶紧把它清除掉!”“那个人怎么那么让人感到恶心”,“我的这种想法要不得!”“哦~原来我是个阳光开朗/消极悲观的人。”“我是个又高又漂亮的人。” 可见,每个人的内心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平静,反而热闹得很。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构成了从过去到目前为止的“我”,这个“我”当中包括了有关我的记忆、感受等。我们的习惯性做法会得到别人类似的评价,比如如果你是一个被动的不爱与人打交道的人,那么别人可能会把你评价为“他是个内向的人”,当你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后,慢慢地,你的自我评价也会是“我是个内向的人”。当你为人处事积极有上进心,并常常比身边人厉害,他人会评价你为“有能力的人”,渐渐的,你也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 改变难在哪里?我们的自我评价会妨碍改变。除了自我评价的内容外(如“我是个xxx的人”),还包括过去惯用的为人处事方式,过去经常体会到的感受。它们的组合,最终反应在你的大脑里的某些神经通路上,它们异常地发达,已经达到了不用努力,就可以很好地运转。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 改变之难,难于新的做法,总是与我们的自我评价相冲突,总是感觉那么的不适应,还要面对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啊?会不会很痛苦啊? 总之,人的某些部分是灵动的,不变的。变得是形式,是做法,不同的形式和做法又会带来新的体验,这样整个“我”的世界是在扩大的、生长的。此外,改变除了潜在的不确定性痛苦外,还有潜在的不确定性惊喜!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