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偏执性人格障碍

2017-07-13 18:28:51 松果小编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客观。 提到怀疑论者,你首先想到的是谁?曹操?希特勒?福尔摩斯?包拯?对福尔摩斯和包大人来说,他们办案遵循着怀疑的态度,一切可能的疑点都不能放过;对希特勒来说,似乎所有的人对他来说都是可疑的,随时都会对他不利。所以宁可把他们都通通杀光。“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过一个”是曹操的座右铭,这从他杀害吕伯奢一家就可以看得出来。 如果说包拯和福尔摩斯的怀疑态度仅仅是出于职业考虑,那么希特勒和曹操就十分有可能是怀疑论者。他们相信世界是充满危险的,人人会对自己不利。为此,他们宁可在别人伤害自己之前先伤害别人,这就是怀疑论者。 怀疑论者的形成,与他们的童年记忆有着难以切断的联系。弱小的他们试图通过观察从权威者(这个权威者经常是家长、老师等)那里模仿和学习,可掌握着权力的权威者,并不想给他们这个机会,甚至在掌握者的压迫下,他们放弃了童年的梦想,做一些违背自己真实愿望的事,甚至走上与自己愿望完全违背的人生道路。对于他们来说,掌权者是非常可怕的,这让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对权威的信任,可怕的记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让他们时刻缺乏安全感,从而对他人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极度不安的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然而他们没法不对任何人产生怀疑。于是,他们又一次站到了一个怀疑论者的立场上,对权威提出批判。 一个怀疑论者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活着,别人无意中看自己一眼都会被怀疑论者认为是别有用心,他们仔细观察着别人的表情,看到同事在窃窃私语,就怀疑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甚至别人一句善意的夸赞,在怀疑论者那里也会成为恶意的嘲讽。 由此不难看出,怀疑论者是敏感和多疑的一群人,而极端的怀疑和敏感也就构成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两大特点,他们会对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突然有一个很好的点子,但是在执行这个点子时,我们会从各个方面对这个点子产生怀疑。比如公司要办一场酒会,我们提了一个情景剧表演的想法,将公司的产品融入到情景剧中,但是到执行的时候,我们会开始怀疑,演员的表演是否会让观众感兴趣?采用情景剧的方式是否得当?是否在酒会中演出一场情景剧会十分滑稽?是否大多数人都不同意这个想法,只是在虚伪的应付? 此时,我们已经站在了反对者的角度上对这个想法提出质疑,然后我们的行动开始产生了拖延,我们对待所有的工作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然后在不断的质疑中,工作没有贯彻下去,时间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可是我们并没有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反而觉得自己的能力被低估了,看着别人高高在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我们开始紧张、嫉妒,开始觉得别人的成功不过是靠关系,没什么了不起。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在怀疑别人与自己交往的真正目的,不会付出真实感情,我们用怀疑的屏障把自己圈禁起来。在爱情中也是这样,怀疑爱人对自己不忠,不停查看对方的QQ聊天记录、微信聊天记录、邮箱、日记,企图在其中找到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蛛丝马迹。对于爱人的满脸笑容,我们怀疑那是装出来的,总是倾向于去发现这笑容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试图在对方出手之前先发制人,其实在这背后恰恰反映的是我们自卑的心理。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一方面表现出自以为是的极度自信,另一方面表现出多疑敏感的极度自卑,形成了一种双重人格,这和历史上的曹操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身世不明不白,祖父宦官出身,让他的人生蒙上了自卑的阴影,极度的猜疑也显示出他的自卑,从开始时怀疑吕伯奢伤害自己,到后来太尉杨彪与袁绍结亲,怀疑杨彪要对自己不利,从而污蔑杨彪以忤逆罪下狱。而曹操的自信则来源于对部下和妻室的宽容大度,曹操擅长用人,也十分爱才,即使袁绍帐下的文书陈琳将他骂个狗血淋头,他也毫不在乎,反而对其才华大加赞赏。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曹操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假设。 可能有人会将人格障碍的这种猜疑和精神分裂症里的被害妄想混淆起来,而实际上,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只是怀疑,并没有脱离现实,而被害妄想患者可能会把不可能和不真实的事情当真,甚至产生幻觉,失去理智。 同样一个问题,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患者都怀疑在他们晚上回家的时候,有人在后面尾随,企图谋害他。那么偏执型人格患者会说,这只是怀疑,而实际情况是,加害人还不敢来谋害他;而精神分裂患者则会离谱又夸张的描绘什么人对自己实施加害,过程是如何的等,而这些仅仅是他的幻觉。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