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在重复同样的错误?
2017-07-07 08:16:16
松果小编
上班总是迟到一两分钟,永远会在重要场合“掉链子”,每次分手都是相似理由……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那样的“怪圈”么?
面对同样的“坑”,也明明知道位置,为什么我们还是义无返顾地N次跌倒?是我们不够注意,还是背后另有玄机?
坏习惯也会“成自然”
从进入大学独自生活开始,雯雯就从未走出过“经济危机”,每个月的收入其实一点也不少,但是每次想要做一些大事时,就总是捉襟见肘、悔不当初。“每个月末看信用卡账单,都会发现几笔完全不必要的开支,总想着下个月一定要注意,但这个愿望显然从来没有实现过,即使有时有明确的目标,明知道自己需要节约开支也不行……”
除了雯雯这种面对“诱惑”无法自控的情况,生活中最常见的“反复性错误”还有:总是盲目相信“这一次可能不同”,对“小细节”、“小毛病”不在乎等等。
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况背后,有两个最为主要的心理概念:一是超越性,一是行为惯性。
我们总是要在“即时满足”和“长远目标”的冲突中作选择,如果选择即时满足(低层次的冲动和欲望),就会出现雯雯的情况,而如果选择长远目标,超越性就产生了。但事实上,生活中更多人会在二者中选择即时满足。
行为惯性也就是俗话说的“习惯成自然”。行为的本质就是一种养成习惯,而人们生活中的失败经历,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条件反射。而在习惯形成之后,惰性心理(不愿改变)、固守心理(否定原有习惯让人感觉别扭,所以主观固执地遵循从前的做法)等等元素,都会成为改变的阻碍。
高层次目标包含自我意象,也就是说,它表现着人们对自身的期望,说明着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长远目标打败即时满足,就意味着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自我调节,对此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明确这些目标,并确保它们能够指导行为。
而说到习惯,首先要建立改变的意识、意愿,这点很重要。而后你可以尝试“21次改变法则”:坚持重复一个行为21次,就能养成一种习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21”只是一个概念,习惯的养成时间往往更长,而且取决于执行人和习惯本身。研究证实,形成习惯的时间平均值在66天左右,因为万事开头难,所以开始阶段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过好消息是,在此期间偶尔漏过一天并没太大关系。)
你也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习惯代替原来的习惯,比如坚持用吃口香糖来代替吸烟就可能成功戒烟。
走不出的生活“怪圈”
BC从小就有一项“特异功能”: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之下,她永远能和顶头上司对立起来。上小学的时候和班主任老师“相看两厌”;上中学时挑剔语文老师水平低,当着老师的面在语文课上写数学作业;刚刚开始军训时就被大学导员点名批评;直到上了班还是丝毫没有收敛,“大不了开除我,反正我不怕……”
BC的很多朋友也有这样的生活“怪圈”:X永远会在谈婚论嫁前和男友分手;Y换了无数次工作还是会在第一时间成为办公室里的“便利贴女孩”;无论Z多想改变也还是不能融入集体……
很多时候即使当事人再努力,似乎也还是难逃生活“怪圈”,甚至连身边人都看不下去,纷纷感慨“XX的命运真是……”但,这些“怪圈”其实都是当事人的“选择”,是他们曾经经历又无法摆脱的一些关系模式导致的,尤其是幼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模式。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是说孩子在经历了一件快乐或痛苦的事后,可能会“反复尝试着去找机会体验同样的情感”。比如,一个幼年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寻找、验证自己被忽视的原因,做出种种让他人忽视自己的举动,直到他人忽视自己为止。
不断重复着自己幼年的关系模式,这就是他们陷入生活“怪圈”的真相。
“怪圈守望者”们不妨先放下焦虑,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找出可能与当下的“怪圈”相关的重要人、事。你可以将它们列在一张单子上,试着写出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比如:因为幼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自己形成了自卑的心态,进而自小就在集体中缺乏存在感,总是以对抗的方式引起“家长”的注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即使想改变也感觉无从下手。
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自己“怪圈”的真相,这是防止自己再次进入怪圈的第一步。
想要告别过去的关系模式,需要学习、练习新的人际互动方式,比如,在BC进入新的环境后,要在形成新的“对立”前时刻提醒自己,试着发掘新的角度去看一个人,发现对方的优点而不是过早给对方贴标签。这样,假以时日,“怪圈”自然就消失了。
中了“埃蒙斯魔咒”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在决赛最后一枪脱靶,让全世界为之叹息。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四年后这一幕再次上演。同样是奥运会决赛最后一枪,埃蒙斯只打出4.4环,再一次将到手的金牌拱手送人。
“埃蒙斯魔咒”不仅出现在赛场上,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平日里在模拟考试中总能拿到高分的学生,却接连两年高考发挥失常;在重要工作中忘记带关键工具的偶发错误,此后却形成“惯性”时常重犯;PPT讲解、公开演讲已经准备得非常充分,却总在最后关头说不出话……
把上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来看,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故事的主角都非常想要成功。而这恰恰也是他们失败的理由—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阻塞”。
很多人觉得目标越明确、付出的努力越多,最后得到的效果就越好,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如果用图形来表现,它们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倒U形曲线”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中等强度的动机下,人的工作效率才是最高的,如果动机强度超过这个水平,反而会“欲速则不达”,引发焦虑、紧张的情绪,干扰人的记忆和思维活动,甚至导致动作变形、失误,最终使工作效率下降。
这就是一些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甚至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阻塞”现象很容易重复出现,这是因为“埃蒙斯”们对自己有着很高期待,很难放下自己的成败心。而在“阻塞”现象第一次出现后,第二次面对相似的场景,他们往往会更加紧张,不由自主地想到上一次的失败情形,给自己很多的负面暗示,甚至主动寻找当下情境与从前的各种相似。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思维失控,进入俗称的“发呆”状态,当然就会出现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情况。
所以,面对近似“埃蒙斯魔咒”的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调整心态,避免过高动机影响自己的临场发挥,收回对结果的过多注意,试着“活在当下”,把重心放在正在做的这件事上。如果之前已经有过失败先例,则要尽量让自己脱离“失败画面”,并试着多进行正面的“自我暗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