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自我
2017-07-05 18:18:45
松果小编
我们的故事,总是从妈妈开始。
有的人以为自己遗忘了,
但其实和妈妈的故事,每一个片段,都一直在你记忆的最深处。
有人给我发来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早班的公交车上面,她看到一个小女孩和奶奶坐在一起,
这时妈妈打来了电话,小女孩迫不及待从奶奶手里抓起电话大喊“妈妈”,顿时整个车厢都是小女孩高兴的雀跃的声音在一个劲地毫无保留地讲着她最近发生的事:
“妈妈,我想告诉你一件事,我昨天吃汉堡了!”
“妈妈,我们学校放假了,老师说我可以提前回家了!”
“妈妈…..”“妈妈……”
一边的奶奶不耐烦了,催促小女孩“哪有那么多事要说啊?”
可是小女孩抓着电话不愿意放下,自顾自地接着和妈妈说话,
后来应该是妈妈那边把电话给挂了,小女孩只好失望地把电话交还给奶奶。
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人写道:
我静静地在车上看完了这一幕,
突然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是这样想要把整颗心分享给妈妈,
可是妈妈不懂我的爱,无视我的爱,
我现在再也学不会发自内心地去和妈妈沟通了。
妈妈现在会抱怨我不爱她,
但是我很想对她说,
你还会想起那个小女孩时的我吗?你知不知道那个时候我是全心全意地爱着你啊!”
01
每一个孩子最想要的无非是接纳
孩子天然地爱着父母,对孩子来说,他们最想要的,其实就是父母能接纳他们的这份爱,看到这份爱,回应这份爱。
一个孩子通过和妈妈的这种爱和回应爱的链接,建立孩子和世界的关系,这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意义。
如果被妈妈接纳,就意味着被整个世界接纳。这是好的部分,可以让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脆弱的生命通过这种接纳的回应变得有力量,在这种链接中,自我那部分慢慢生长。
反过来,如果没有被妈妈接纳,就意味着被整个世界不接纳,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感受。
我妈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喜欢控制,对我的要求也很高。
这意味着,如果达不到她的要求,或者有她控制以外的事情发生了,她给我的回应,就是不接纳,而我在不断体验到妈妈这种不接纳的反应之后,就逐渐形成了我的人格的一个部分——即我也无法去接纳我妈妈不接纳的那部分“我”。
很小的时候,我妈妈不喜欢我出去玩,她对于作为小孩子的我想要出去玩的心情和享受一些自由的渴望不接纳:
因为出去玩可能会有意外,我可能会摔跤会感染细菌会很麻烦,吃她规定之外的东西可能会不舒服会牙齿不好会消化不好,
那么情况就会在她控制之外,那么她就会是一个不完美的妈妈,
所以她对我严防死守,她不接纳一个孩子要出去玩的天性——
因此我很小的时候,对于出去玩这部分几乎没有什么记忆,
我从来没有在草地上撒欢奔跑无拘无束的体验,
我在公园拍出来的很多照片也是静静站在那里和公园的氛围完全无法融合在一起,
我只要稍微想去尝试我妈妈规定之外的地方,她就会立刻喝止我。

我出生的城市有一种全国知名的早点,全体市民都在吃,
我竟然长到15岁都不曾吃过,因为我妈妈说“不卫生”。
这里面没有妈妈对孩子的爱吗?
我想,那里面也有爱,有在乎。
你知道吗?曾经很多很多年,我以为那里面全都是爱。
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经过了很多强烈的自我冲突,
我开始看到那里面,出于焦虑的控制,想要完美的执念。
我也明白了,在这种焦虑和执念之下,妈妈的确不能也无力做一个接纳的妈妈。
02
我要努力做个完美的孩子
如果是妈妈不能接纳的孩子,这个孩子会怎么样呢?
有的孩子实在是达不到妈妈的近乎完美的要求,不可避免地会迎来妈妈劈头盖脸的各种指责,甚至还有哀怨叹息流泪这些让孩子无法承受的戏码,
于是渐渐地这类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那种价值感很低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好,不够好,不配得到爱(母亲的爱)。
无论得到多少鲜花和掌声或者肯定,她的内心还是那个妈妈不认可不满意的小孩。
我不知道这样看来我是不是稍微幸运一些?
我从童年开始到青少年时代,一直就极度乖巧、表现优异,从一个小孩的标准来看,我身上几乎找不到毛病。
我妈妈去家长会那就是众人艳羡的对象。
我拼了命的努力,以换取妈妈对我的肯定和接纳,我也很幸运地让她对我这个孩子还比较满意,因此我在12岁之前,我建立了比较高的价值感,还有,我至少爱那个能够表现优异不出错的自己。
相比那些从未得到过妈妈的满意和肯定,从未体验过表现优异带来的父母的接纳的孩子,我似乎稍显幸福。
但是这种来自妈妈的有条件的接纳,也使得我们只能接纳一部分的自己。
对一个孩子来说,她的潜意识层面会觉得不被妈妈接纳的这个东西一定非常不好,我必须要远离它。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一、 我们和妈妈如此亲密,所以我们天然地对妈妈的一切认同,妈妈不喜欢的一定是不好的,所以我要远离我妈妈不接纳不喜欢的那个部分;
二、 我们需要妈妈才能存活下去,她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最深的依赖,如果她拒绝了我身上的某一部分,我也必须要和那个部分划清界限,要不然,整个我可能都会被妈妈拒绝,那样我就无法存活。

“背叛妈妈我将无比孤独,离开妈妈我将会毁灭”,这是一个孩子来到世间对妈妈产生的本能的强烈依恋背后伴随的恐惧。
这也是心理学一再强调,好的母婴关系、接纳包容的妈妈才能让孩子发展出完整的有力量的自我的一个理论模型。
即使我拼命努力,做一个妈妈能接纳的完美孩子,去避免掉妈妈对我产生否定的体验,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我”的代价——在那段人格成长的时间里,
我放弃了那部分想要新鲜、冒险、想要体验自由自在的“我”;
放弃了想要承担一次错误然后说没啥大不了可以容忍自己犯错的“我”;
放弃了想堂堂正正感冒咳嗽一次哪怕就一次能不被妈妈唠叨不用被她的焦虑折磨的“我”,
放弃了我无论多么想也无法去接纳的那部分自我——因为我妈妈在我生命的一开始,就强烈地对我表示,她无法去接纳它。
03
为什么拥抱自我那么难?
开头的那个故事,小女孩对妈妈的爱,是全心全意地,她没有评判挑剔,没有保留,
她或许是必须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放假才能回妈妈那里,
但是她是那样地爱着妈妈,对妈妈袒露着自己的一切,把自己珍视的每一件事都和妈妈分享,在我们生命的最初,我们对妈妈的爱,就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妈妈。
因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从妈妈开始的。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爱来到这个世界的,就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本来就有自我实现的本能。
我认为,这个本能的深处,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爱。
如果在生命的初始,妈妈也能回应给我们这种毫无保留的爱,接纳自己的孩子就像孩子接纳妈妈,不挑剔孩子就如同孩子不会挑剔妈妈,
如果妈妈能守护住孩子那颗稚嫩透亮的心灵,我们就能让我们的自我在这种全部的接纳之下,完整地茁壮地成长,而不用去隔离它,否认它,背离它。
但是,很多时候故事并不是这么完美的。
有读者说,我知道要爱自己,可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我有一个来访者,一直就在讨好着自己严厉的母亲,到现在稍微满足一下真实的自我,就会对严格的母亲充满内疚和焦虑,她不喜欢可能令母亲不满意的那部分自己。
而我自己,经历了多年崎岖的自我成长的路程,到现在仍然会无意识地不断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完成了一个目标马上会给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
等我觉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好像一直都以为我妈妈还在那盯着我,而我拼命努力就是因为我想对妈妈说,你看我真的很棒啊!,
为什么拥抱自我那么难?
因为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母婴关系,让我们从一开始就认同了妈妈的不接纳,我们也就无法接纳那个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都拥有两面,一面展露于世,另一面深埋于心。”
我们把被妈妈接纳的那部分自己,展露于世,但是另一部分没有得到回应的自己,不被妈妈看见接纳的自己,则深深地埋在了潜意识的深处。
那里有我们的渴望和向往,还有没有得到过注视和承认的那部分自我。
找到这个自我的道路,让这个自我破土而出的道路,是充满荆棘的路。
因为我们必须和我们自己作战,让惯性的阻挡的力量撤退,让那个原来不被待见的自我,出来。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模式,建立新的体系。
我的很多读者曾经给我留言,说自己正在这样的路上,也有了这样的体验。
我觉得这样的人,都是勇士。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都有责任去找回那部分没有被接纳的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