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权利去爱,也有权利去恨。
2017-06-12 14:23:54
松果小编
A君,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第一次见他,就仿佛看到一个哭泣着的倔强的孩子,身体不自然的紧绷着,努力的在抵御着什么。
他有一对全心全意“为他好”的父母,父母在他身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太多期望,但似乎A君让他们失望了。
在父母眼中,A君堕落了。看着他父母眼中浓浓的失望,不忿。我突然感觉很心疼A君,作为一个外人我可以感觉到他父母的失望和愤怒,而面对父母情绪上的否定,A君此刻的内心或许感到被整个世界嫌弃,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吧。
他紧绷的身体是努力维持着自己脆弱的骄傲,以便不至于崩溃。
这种例子见过太多太多,一对为孩子而活的父母,一个被贴上“没人性”的孩子。脑海里浮现出一片文章《你不必活在父母的梦想里》的一段话:不逆反,无独立。
一种父母自身活得很幸福,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充满自由与温情,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种父母活得很痛苦,感觉世界充满浓浓的恶意,心里愤怒愤不平,总希望孩子能功成名就或高人一等,来补偿自己被世界亏欠的那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一谈:“期望”,“要求”与“真实”。
“期望”是来自人灵魂深处对美好的渴望,“期望”是好的,我们期望每个人都是充满善意的,每个父母的爱都是无私,每段感情都可以天长地久,期望每件事都是公平的。
“期望”是社会不断完善的基础。
“期望”与之相对的是“失望”:有权利拥有美好的期望,也在说你义务承担失望这种情绪。爱迪生承载了1000次失望,在第1001次才终于成功发明了灯泡。
爱迪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发明家,而每一个实现自己期望的人,都是经历失望最多的人,他们拥有期望的权利,也接受了承载失望的义务,世人看不到他们的愤世嫉俗便以为他们是被上帝青睐的幸运儿。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要求”是什么?要求是一个人享受拥有美好期望的权利,他期望有份完美的爱,期望有份完美的未来,期望……,恐惧“期望”的落空,“期望”落空后,也不愿承受这个事实,所以他们希望身边的人或环境是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期望的,去要求这个世界,要求总是伴随着责怪的情绪。
与“要求”相对应的是“批判”,望子成龙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很多父母的情况是他们无法承担自己的生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们怪在他们的年代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们成龙的机会。,他们把期望投注在孩子身上,进而把期望变成一种要求,伴随着对孩子的不满与否定,这种要求衍生的不满才有了“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概念。
不逆反,无独立。
逆反是触及真实的结果,他们看到父母的“期望”和父母的“要求”不是他们内心所渴望的,看到父母的“为你好”投注了他们自己的期望,看到父母为了证明自己而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看到父母维护自己的面子与尊严而不顾及自己的感受。逆反的孩子,去堕落,是一种自我意识看是觉醒: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受多少伤害,我都想自己去选择。
而陷入“期望”与“要求”中的父母,是无法看见孩子内心真实的需要,看不见他们需要理解,尊重,认同。似乎只有粗暴的逼迫才能让孩子成长,却无法看见只有真实的爱才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土壤。
当“期望”变成“要求”,我们便无法把对方当做一个真实的人,而成实现自己“期望”的道具。
在爱里,当我们感到被爱,被呵护着,要求对方无条件的爱下去的时候,便看不见原来对方内心也在渴望着你的认同和理解。
而同样的我们再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期望”自己可以给于别人一份完美的爱,变得“要求”自己不求回报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内心的需要,也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终于让自己伤痕累累,再也没有勇气去爱。
每一段关系都是如此,期望每个人都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却别忘了每个人都有让人失望的权利,因为我们都是人,都会有被自己的脆弱,被自己的欲望,被自己的孤单打败的时候,都有去憎恨的时候,都有无力不敢去爱的时候。
愿每个人都拥有自由的权利,有权利去爱,也有权利去恨,有权利去快乐,也有权力去痛苦,有权利去助人为乐,也有权利幸灾乐祸,甚至有权利选择幸福,也有权力选择不幸福。
愿无论你怎样选择,都可以被给予尊重,都不会被认为不正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