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完美,但你得坦诚。”
2017-06-11 18:53:38
松果小编
“你不必完美,但你得坦诚。”神说。“暴露你人性的一面,对我不要有任何隐瞒,我就会迎接你。”
但大多数人不想面对自己,不想照镜子,去看自己变成的样子。所以他们会隐藏自己(变化了的样子)。
【坦白】
坦白是个强有力的炼金术。你不是在告白某个罪行以期被宽恕。坦白只是提供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坦承自己变成了什么样的人,以及在无觉知中你都做过什么。
真正的坦白必须在一个完全临在、没有丝毫评判的人面前进行。如果你找不到真正临在、没有评判的人,也可以对着一棵树坦白,树不会评判你。或是向神告白,神就存在于你内在寂静的最核心。
坦白是一种方法,可以让你拥有所有被自己抛弃的、否认的各个方面。那些被你隐藏、抛弃、评判的方面,都活在你的无觉知里。如果你要觉醒,就必须毫无评判地将这一切全部带到觉知当中,而坦白就可以让你做到。
【罪】
你“无觉知的罪”是唯一之“罪”。
【拥抱阴暗面】
很多灵修者都在追求光明。他们认同自己光明的一面而评判自己的阴暗面。他们在努力使自己变得神圣。然而这是一条有缺陷的途径,它会导致压抑和否认。
真正的觉醒包括了拥抱你的阴暗面。这并非意指你要认同你的阴暗面,当然更不是指你要把它付诸于行动。但是,否认它就意味着它会透过你而无觉知地表现出来。
【超越善恶】
善与恶的观念仅存在于二元对立之内。在真理中,没有所谓的恶。
这样的论述似乎超越了所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可能会导致混乱。没有对与错的感觉,我们如何能够彼此和平共处呢?
如果我们无觉知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迷失在头脑里并以Ego的方式运作,那么道德行为准则就是必要的。善与恶的观念就是必要的。警察和监狱就是必要的。作为遏制的手段,对地狱和惩罚的信仰就是必要的。在无觉知状态,我们对人对己都很危险。
然而,如果我们从根本上临在,道德行为准则就变得毫无意义,《十戒》也只是故纸一堆。
当我们临在的时候,我们生活在与万物一体的认知里,我们的思想、作为与行动都出自觉知。我们的行为永远正直,没有人会受到伤害。
我们是爱,而且我们在世界上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爱。未经深思熟虑,我们不会砍倒一棵树。除非绝对必要,否则我们不会这样去做。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也会找到与自然界和谐的东西来替代那棵被砍掉的树。
【恶人】
我们定义下的“恶人”,在现实中,是那些拒绝感受自己的痛苦,而给他人制造伤害或痛苦的人。他们自己的痛苦大到无法承受。作为一种逃避策略,他们不是去感受自己内在所压抑着的痛苦,而是将其传递给他人。
大部分有施虐倾向的人,都曾经遭受过虐待。仇恨是对感到不被爱的一种反应。如果你从来没有被爱过,你怎么可能去爱他人?
如果这一切在你内在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那么由于不被爱而感受到的伤害就会转化为愤怒,愤怒会变成恨,而恨又会演变为暴力。
于是,我们把有暴力行为的人判定为恶人。我们去谴责、去惩处,但很少去深入审视恶人那颗黑暗的心。在那里我们会发现极深的无法承受的痛苦,而在痛苦的最核心,我们会看到一个颤抖的小孩,在渴望得到爱。

【从父母到子女】
我曾经为很多成年人做过个案,他们在童年时,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曾对他们进行情绪或肉体上的虐待。
在疗愈的过程中,有一点变得很明朗,那就是虐待小孩的父母,自己在儿时也被虐待过。他们有太多的恐惧、受伤和愤怒的感受而无法承受,因此在早年他们就把这些感受压抑了下去。这些被凌虐的小孩长大后,就成为了虐待小孩的父母。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他们不愿意去体验被压抑的感受。他们不允许这些痛苦的感受进入觉知,相反,凌虐的母亲或父亲会用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扮演凌虐孩子的父母这个角色,比感受小时候被凌虐的痛苦要容易得多。
凌虐现象一直充斥着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与我们内在压抑的感受正确相处。否则,这种凌虐现象会无休止地持续下去。
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有觉知、负责地去感觉和表达我们的感受,而不要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学校应该教授这门课程。父母们应该受到这样的教育,才不会无觉知地把自己的痛苦传给孩子。
以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地转变我们人类的生活与整个社会。
【黄金定律】
当你学会为压抑在内的感受负起责任时,你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会更加有觉知。
你会更好地遵守黄金定律。你不会用别人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他人,而是会有足够的觉知醒察去运用“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一黄金定律。
-----摘自《回到当下的旅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