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剥夺幸福感

2017-06-06 07:55:55 松果小编
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误解了他们的信号,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进行心理治疗(如果有足够的钞票支付这笔帐单),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 但是,很多孩子最痛苦的,竟然不是爸妈做得太少。这些孩子什么都有,但就是不快活。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父母拼尽全力,孩子却哭诉空虚 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不自信?他们真的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运用“逻辑后果”来替代惩罚)。一句话,这些父母很“体贴”,投入地引导孩子们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直到有一天,另一个问题: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是啊,还有无数同样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为了今后我们的孩子不至于沦落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为了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养育,我们拼尽全力、精疲力竭,而他们长大之后,却还是坐在心理医生的对面,诉说他们感觉空虚、迷惑、焦虑。 过度保护剥夺幸福感 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孩子未来将是充满幸福感的成年人。不过,近年来出现的变化则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如今,光是幸福还不够,你得更幸福。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而现代很多父母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个目标,却适得其反。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也会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当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 当学步儿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还没来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抱起孩子,开始安慰。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不仅在游乐场,而且在生活中。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困惑,给她一点时间,让她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试图自己爬起来,她就不会知道难受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不少人为了孩子能在家庭作业上多花时间,连最基本简单的家务事都不让孩子做。这些家长到底是太放纵了(不用做家务),还是太狠心了(教导孩子好成绩比做一名负责任的家庭成员更重要)? 选择与安全感 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是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 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幼儿园老师简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 两人争吵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拿了一辆旧卡车扔给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胜无望,也就接受了这种安排。但妈妈不干了,跑过去讲道理,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卡车还回来。“你看,孩子本来没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适应性,但她破坏了这一切。 “我们的确教孩子不要抢玩具,但这种事时有发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另外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则说,这些年来,父母越来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长之路。“入学之后,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 “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的感受的确比他们的更重要。”这位老师还说,还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定了限制,事实上却没有。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是拒绝,几经谈判后却让了步。 ‘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是因灯‘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 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研究显示,专注于某项工作给人更大满足感,那些总是面对很多选择的人常常落在后面,”不是说别让孩子尝试各种兴趣或者活动,而是应该理性地给予他们选择。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随时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其他。’那么,当他们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 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也会让孩子们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