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内心的恐惧

2017-04-17 06:51:41 松果小编
——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 害怕与人亲近:分裂人格的特征 温柔的迫害:忧郁人格的侵略性 渴望永恒与安全感:强迫人格的生活逻辑 天生情种:歇斯底里人格的感情世界 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莫名害怕?在人群中也会觉得不安全,最简单的事情也做不了选择,担心和异性相处,努力相爱却伤害更深?那正是恐惧在我们内心结着厚茧。它源自每个人的童年,又控制着我们的现在。小孩在幼儿园或小学里交不到朋友,像个局外人或独行侠;青春期的半大孩子不热衷与异性交往,整天埋首书堆中;青年时期的人生观一片晦涩,独自苦思生命的意义:这些都是形成分裂人格的警讯。幼儿初次体验到喜爱或拒绝,被喜爱或不被喜爱,取决于母亲看她的眼神,如何接触、对待,怎样与她相处,即使最细微的事情,幼儿也以她的灵敏来捕捉印象。与母亲之间愉快的经验是一笔财富,价值无法估计。但母亲易导致幼儿形成忧郁人格。 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努力尝试把情感置于“手掌心”,使之处于自己能控制的情况。她们觉得感情根本不可靠,过于主观、摇摆不定,又容易消逝。炽热的情感更不可信,飘忽无常且不理性,爱上一个人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因此她们在付出感情时十分悭吝,不轻易流露感情,也不太愿意体谅伴侣。她们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冷静和清醒。 歇斯底里的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把性当成提升自尊心以及操控伴侣的途径,不像强迫人格逼迫伴侣,歇斯底里的人在性活动中体验自己无穷的魅力。歇斯底里的女性会滥用性,答应形同施恩,拒绝有若惩罚,把性当成一种威胁的手段。恐惧属于生命的一部分,你我都在劫难逃,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随着我们,从诞生直至死亡。太初之始,人类就不断尝试,借由各种巫术、宗教与科学,思索克服、减缓、战胜或是约束恐惧的对策。民智未开的时代,有人寻求神灵的庇护,有人委身爱人求取寄托,科学家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宗教家及修行者禁欲苦行,思想家从哲学思维中探寻,但都没能成功地驱除恐惧。因为前人的努力,如今我们比较能够容忍恐惧,有为者把它转化为一种促进成长的沃土。无忧无惧痛快度过一生显然是大家都曾做过的美梦,但人生在世就无法不忧不惧,我们的依赖心、终将一死的认知,都反映在其中。我们只能试着培养抗衡的力量:勇气、信任、知识、权力、希望、屈从、信仰以及爱。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接纳恐惧,分析研究恐惧,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恐惧奋战。人不可能完全摆脱恐惧,所以,那些允诺释放我们心中恐惧的各种方法,与人类的存在背道而驰,只会让我们的期盼落空,所以对于那些玄奥的诺言我们要仔细观察,不要轻信。   既然恐惧是我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时时刻刻盘踞我们的心头,每当内心或外在环境起了一点儿波澜,它就迅即渗透到我们的意识中。通常我们想赶它出去、避开它时,多少也有一些对付恐惧的技巧或方法:排挤它,使它麻痹,跳过去或者否认它的存在。然而,恐惧始终潜伏着,如同死神从来没有因为我们不去想就自动隐退一样。   各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不同国家的开发程度也有高低之分,每个人也都不一样,但恐惧不受这些影响。在我们操作了某些方法、采取了某些措施抵抗它之后,那些造成我们心中忧惧的事物,有没有因此改变呢?有的。譬如打雷闪电已不再使我们战栗害怕,日蚀与月蚀成为大家观赏的自然现象,人们不再以为日月星辰将永远消失,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我们害怕的东西与古人不一样,我们畏惧病毒,害怕新型绝症致我们于死地,害怕发生车祸,害怕年华老去和寂寞。   千百年来,与恐惧作战的方法并没有推陈出新,古人有巫师作法牺牲献祭,现代则改由医药登场——恐惧始终都没有退场。不同的心理治疗是现代处理恐惧情绪最有影响力的新颖策略:心理治疗以渐进的方式厘析害怕的心理,挖掘个人早年的成长背景中导致恐惧的因素,研究个人与家庭以及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我们与恐惧对峙的能力。根据上述,我们认识了四个恐惧的原型,整理如下:   一、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   二、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她人;   三、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   四、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   所有其她的恐惧都是由这四种原型衍生出来,也都与这四种和人类存在息息相关、互补也互为矛盾的动力有关:保持自我与孤绝疏离,与此相反的是把自己交出去以及归属感;此外,追求永恒与安全,与此相反的是追求多变与风险。追求什么,我们就会对那些反方向的东西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宇宙运行的规律却告诉我们,唯有互相矛盾的动力彼此势均力敌,天体才会井然有序。这里所谓的均衡并非统计学上的计算,也不是说一定要达成什么目标,而是一种内心源源不绝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我们要知道,每一种恐惧及其强度都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情,即遗传,以及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换言之,与我们的身心状态和个人经历都脱离不了干系。内心有着怎样的恐惧情结,必定有一个形成的背景,由此可看出童年所占的比重。每个人的恐惧都染有性情以及环境影响的色彩,我们害怕的,别人往往难以感同身受;她人视为理所当然者,在我们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性情与环境,家庭与社会,都有可能成为培养恐惧的温床。成长过程中不曾受到干扰的健康的人,一般来说知道如何与恐惧共处,甚至战胜之。而受过干扰,必须忍受的恐惧巨大又频繁,则恐惧原型将攻占此人的心灵。   害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持续的时间很长,会造成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病态。最严重者,是童年时盘踞心头的恐惧,因为幼儿尚未具备反击的能力。力道强、时间长以及超龄的恐惧,往往难以消化,会造成儿童的成长停滞不前,甚至退化,行为幼稚,相继出现其她症状。一个孩童太早体会到太多的恐惧,稚弱的她无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恐惧浪头,必须仰赖外界的协助,如果外援无着,她孤独地被巨大的恐惧感所淹没,会造成人格创伤。   在成人方面,参与战争、被俘、面临性命交关时刻、遭遇自然灾害、心灵上受到打击等,凡是跨越忍耐极限,使人陷入惊惶失措,神经质反应的经历,都会成为恐惧的温床。与儿童相比,成人反击和寻求对策的可能性大得多:她会捍卫自己,全盘考虑然后知道是什么引起她恐慌,明白恐惧因何而来,能够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并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援助,也有能力估量眼前的威胁到底有多大。孩童可不具备这些能力,越是弱小,越容易成为恐惧的猎物。她们毫无招架能力,不知道要忍耐多久,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  本书要探讨这四种恐惧,从另一角度来看,假使我们放弃基本动力中的任何一种,就会失衡,把我们导向其中一种人格。我们将逐步介绍每一种人格,并且详述每个人个性中,或多或少的倾向。若明显地偏向某一种人格类型,表示与幼年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个活在这四种基本动力中,处处和谐均衡的人,就能够远离四大恐惧原型。(转帖著作直面内心的恐惧作者:[德]弗里兹·李曼)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